文章

疫情防控考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稿时间:2020-07-08 13:32:40
来源:法制日报

  “综合防控风险、复工复产和群众出行需求等因素,在继续保持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严管严控的基础上,7月4日零时起,对全市低风险地区人员出京,不再要求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7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潘绪宏在疫情防控第140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这则通知,让言林(化名)很激动。但很快,她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言林家住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绿地香颂小区,为了照顾在北京上学的孩子,她于去年10月来到北京。因去年年底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她不得不在北京滞留至今。听到低风险地区人员出京不再需要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消息,一直待在北京市朝阳区低风险地区的言林,立即给绿地香颂小区所在的红角洲管理处疫情防控指挥部致电咨询。对方告诉她,“即便北京要求出京不需持阴性证明,但到了南昌还是要做核酸检测,来南昌就要服从南昌的管理政策。”

  言林的经历并非个例。实际上,《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北京发布上述通知后,全国其他多个地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地的防控措施。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即使持离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要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健康监测。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疫情防控尤其考验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战“疫”需要全国“一盘棋”,各地各自为政实行“土政策”会给公众生活和经济组织复工复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应该坚持依法防控与科学防控相结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实施精准防控。

  多地存在变相隔离

  要求两次核酸检测

  7月4日,《法制日报》记者梳理除北京外的全国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未发布“北京市低风险地区人员出京可不再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相关通知。

  以南昌市为例,当地疫情防控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还没发布新通知,还是要按照之前的政策,携带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按照之前的政策,南昌市实施分区分级管控,要求持离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到南昌后需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向区县报备,无需集中隔离,但是否居家监测需咨询具体区县。然而,据言林介绍,她于6月25日致电绿地香颂社区得知,除了需要两次核酸检测外,还要集中隔离14天。

  “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只要从北京回来的都要集中隔离,不能居家隔离。现在都是实施精准管控,明显一直在低风险地区的人为什么还要隔离?”在言林看来,这是当地政府部门懒政的表现,“明明可以精准管控,偏要实施‘一刀切’”。

  7月4日,《法制日报》记者致电红角洲管理处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方回复称:“目前政策有变动,之前是两次检测,要隔离,现在只需做核酸检测。抵达当日先做检测,做完检测等结果的时间段,要尽量避免走动,不强制隔离。”

  对此,作为生物医学领域专家的言林认为,此举其实是变相隔离,且两次核酸检测并不科学,如果在北京检测拿到结果当日,出发去南昌,当日抵达,接着做核酸检测,是无法检测出和北京不同的结果的,“即使在行程中感染病毒,当天也是测不出来的,因为病毒在身上要繁殖到一定浓度才能检测出来”。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也认为,在短时间内进行两次核酸检测的必要性确实不大,检测结果基本不会出现变化。“再次检测也不是当场出结果,可能要滞留一两天,实际上还是一种隔离。”

  而各地的现实状况是,要求两次核酸检测的地方不在少数。

  例如,贵州要求北京、武汉和其他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需提供绿色健康码和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在抵达贵州后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后即可放行,不再隔离;若无法提供绿码和7天内核酸检测结果,则要在进入贵州后集中隔离14天,其间需要做两次核酸检测。对于来自北京低风险地区人员只需提供绿码,体温正常即可。

  上海市则要求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来自或途经中风险地区的人员,一律实施14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行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落实报备制度。

  过度反应各自为政

  导致公众无所适从

  值得注意的是,6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做好离京人员新冠肺炎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持有离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能够出示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同行码“绿码”的离京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各地、各部门不得另行设置其他限制条件。

  然而,《法制日报》记者采访获知,自上述通知下发后,截至7月3日,大部分地区仍然对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绿码”的离京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控,甚至要求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

  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要求所有来自北京的人员,需遵从当地工作人员安排,进行14天集中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山东省济南市和河南省郑州市对于高、中风险街道(乡镇)的人员除14天居家隔离和核酸检测外,还要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河南省临颍县此前也要求对于来自北京市其他低风险地区人员,实行居家隔离14天管控措施。《法制日报》记者7月6日致电临颍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获知,低风险地区来临返临人员已不再需要隔离,但要实行14天健康监测。

  然而,家住北京市朝阳区低风险地区的阮乔(化名),近日计划前往临颍县城关镇锦绣天地小区,当他于7月7日向所在社区咨询时,却仍然被告知要进行14天居家隔离。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医师协会法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虽然各地重视防疫值得肯定,但过犹不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甲类传染病和疑似甲类传染病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于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现实情况是,多地基于此规定盲目加重防控措施。例如有些地方不论离京人员是否持有7日内核算检测阴性证明,都要求隔离,大多是找不出依据的。

  在邓利强看来,有些地方实施“一刀切”的做法,可理解为当地政府过度反应,也是懒政表现。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社区政策不同的情况,这将导致公众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才良则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各地在疫情防治问题上尚未实现全国“一盘棋”,给公众生活和经济组织复工复产带来了不便。“出京时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到达目的地却因没有核酸阴性证明而进不去,或者即便持有证明还要再次检测,甚至还要隔离,显然会给因公因私出京人员带来严重不便。”

  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严格遵守比例原则

  还有一个问题被公众所关注:目前防疫有大数据做支撑,有无风险很清楚,但一些地方为何不相信科学,大数据能否对精准防控真正发挥作用?

  对此,王才良认为,大数据足以查明离京人员是否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是否为密切接触者或病毒携带者,但一些地方对先进技术不重视,背后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不尊重国家疫情防控协调机制的统一指挥,标新立异增加公民的义务;二是当地决策者不了解健康码和大数据支撑的作用,作出错误抉择。

  王才良建议,各地应将依法防控与科学防控相结合。在确定防控措施时,要有法律依据并且遵守比例原则,即这些措施在适当的范围不任意扩大或者加重公民的义务。同时,也要尊重科学,听从专业人员的建议。

  邓利强则建议,疫情防控要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示,整体布局;不能过度防疫,要分级分类精准防控,不能懒政实施“一刀切”。

  在林鸿潮看来,精准防控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迅速找到人”和“迅速甄别人”。前者可利用通讯定位活动轨迹,后者可通过提高检测能力。目前已经具备了实施精准防控的前提条件,所以各地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防疫。

  “此次北京防疫比较精准灵敏,如中高风险地区以镇街来划分,尽量控制负面影响;划定中高风险等级后,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迅速调整等。如果此后疫情出现反弹,各地可以借鉴北京此次的做法,但采取措施的力度可以比北京更灵活,防控强度可以更低。北京作为首都,其防控措施是加了码的,别的地方没有必要依葫芦画瓢。”林鸿潮说。

  关于此次北京发布“低风险地区人员出京不再要求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通知后,各地反应较慢,林鸿潮认为,“可以理解,各地需要反应时间,但北京也需主动和各地衔接沟通新政策。不过要想全国各地政策调整到位,可能还需要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来发布政策”。

  而这段漫长的反应时间,对于言林而言,是一种煎熬。7月7日上午,她再次致电社区,确认可以回家了,可在回家之前,她必须向社区报备,提交北京住址、南昌住址、身份证照片、北京健康码、车票、行动轨迹等信息,甚至还要提供房产证照片。

  “不知道后面是否还要补充信息,幸亏我手上有房产证,如果离开南昌时没有带呢?”言林苦笑道。(记者 文丽娟 见习记者 白楚玄)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