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十四五”应着力发力产业链调整与城市化

发稿时间:2020-06-28 13:28:03
来源:社会科学报作者:樊纲

  不要低估疫情的影响,做好世界经济萧条的准备,会不会出现三十年代那样的十年大萧条,现在还说不准,但一般性萧条是可以预见的,至少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可能会呈现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外贸、外资等都受到影响,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发挥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要更加重视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深入开发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实施《外商投资法》,放宽股比限制等系列措施,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并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农业等领域的开放,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审批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政府补贴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扩大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

  制定“十四五”规划要以平衡为重点,要保持好供给与需求、产业之间,金融和实体、区域之间等各种平衡关系,避免大的内伤,我国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在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保持一定的平衡,我们就占有一定的优越地位,所以要更加突出各种平衡关系的问题。长期来讲,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及挑战,但同时挑战也是机遇,只有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在“大变局”中持续发展。

  产业链的调整是今后五年甚至十年发生的情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我们进行“十四五”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面对产业链的调整转移,需要澄清几件事:一是关于“去中国化”的说法,在很多方面,它只是产业链调整的问题,不必把它视为完全排斥中国的趋势,不必太悲观。

  二是“去中国化”主要讲不要依靠中国的出口,并不是说所有企业都要迁出中国,企业也不会这样选择,中国有市场,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去中国化”并不是不允许中国企业到其他地方投资,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的产业,一般很多产业,各国仍然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创造就业。所以,不能说中国企业不能出去了,也不是说国外的企业都要撤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和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要面对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等,未来会有更多企业来中国。

  城市化是“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是城市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城市化的特点就是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推动整个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城市群,在“十四五”期间,从政策层面应该鼓励这些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以及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小一级别的城市群都有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城市化完成了不到60%,还有巨大的潜力和非常长的前景。怎么使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平稳、均衡,使得市场持续扩大,是我们下一阶段着重考虑的问题。大湾区、大城市群、城市带就是下一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形式和重要方式。

  樊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