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全周期管理”: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发稿时间:2020-05-26 14:23:07
来源:光明日报

  【圆桌对话】

  嘉宾:

  夏林茂代表(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

  连玉明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丁金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昊魁 李苑 王琎 靳昊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在全国两会上,“全周期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成为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词。今天,我们邀请三位代表委员对此展开圆桌对话。

  1.提升应急能力和治理效能

  记者: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工作中,许多地方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提升了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对于“全周期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各位怎么理解?

  夏林茂:“全周期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把新钥匙,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加强“全周期管理”,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闭环管理,可以激活社会各领域“神经末梢”,提升城市的应急能力和治理效能,更好地补齐城市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

  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局势,北京市东城区打主动仗、下先手棋,在全市率先推动机关干部下沉,率先实现所有小区封闭式管理,通过完善多元参与社区治理体系,发挥“东城社工”专业化、知识化、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决策前的协商、决策中的实施和决策后的监督,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连玉明: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实施“全周期管理”就是用系统集成思维来解决城市治理问题。不管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城市运行的常态治理,都要摒弃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治理方式,转向精细化管理,下好“绣花”功夫,从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的角度,统一理念、目标、组织以及规则,形成系统、协调、完备的治理体系,从而增强社会弹性和城市韧性。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再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周期管理”的效用非常明显。

  丁金宏:的确,许多地方特别是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积极树立和践行“全周期管理”理念,坚持系统治理,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坚持科学治理,通过优化组织架构,细化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应对的策略;坚持全过程管理,加强统筹调度和保障,构建复工复产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做到了“疫情防控有力,复工复产有序”。

  2.构建智慧治理体系

  记者:“全周期管理”不仅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各位如何理解其重要性?

  夏林茂:“全周期管理”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能够推进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避免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住房保障、市政管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城市治理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等基层属地,能够在“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同时,“全周期管理”也能够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政府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率,更好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连玉明:实施“全周期管理”,数据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效能是根本。“全周期管理”涉及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等多个维度,迫切需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数据聚合、关联、激活,构建智慧治理体系。同时,此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反映出我们在城市治理中存在一定的能力短板,特别是风险研判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是“全周期管理”的内在要求。

  实施“全周期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

  丁金宏:“全周期管理”蕴含了系统治理的理念,要求城市治理必须立足于城市发展阶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发展全局。“全周期管理”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使得建立跨部门互通互联及信息共享共建的协同管理机制成为可能,有助于建立城市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预报体系;将“全周期管理”引入城乡基层治理领域,有助于建构完整的管理链,实现从源头到末梢的全流程管控,从而形成前期预警研判、中期应对执行、后期复盘总结环环相扣的城市治理体系。因此,“全周期管理”对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体制

  记者:各位认为,树立和践行“全周期管理”理念,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连玉明: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走好这条新路,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就是治理结构更合理、治理层级更明确、治理边界更清晰。为此,要在平战结合、上下结合、专群结合上下功夫。

  平战结合,就是要把应急治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打通应急处置与常态运行,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平战转换机制。上下结合,就是要在“全周期管理”中形成各层级间的有效衔接机制,重点是建立常态化下沉机制和基层治理支持系统。专群结合,就是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让群众知情、参与、监督,调动每一个“城市细胞”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夏林茂: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各个部门职责还存在交叉、模糊,甚至空白地带,协同作战的能力还不够强。要继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为抓手,实现各项工作的“全周期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研判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动员能力,健全社会动员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与居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平台。

  丁金宏:“全周期管理”理念既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也适用于广泛意义的社会治理。就突发事件的应对而言,就要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上做好工作。突发事件事前管理的要旨是预防,要努力做到防微杜渐。事中管理在早期阶段重在反应迅速、措施得力,事中管理的后期阶段要做好善后统筹工作。事后管理需要高度重视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