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发稿时间:2020-05-21 15:31:09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九大在肯定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同时,指出我们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特别是“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领导干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要认清自身角色,把握努力重点。

  在思想上真正敬畏法律、尊重法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越来越少,之所以违纪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人内心对法律缺少敬畏。敬畏,包括“敬”和“畏”两个方面。“敬”要求有所崇敬,有所指向,有所作为;“畏”要求有所顾忌,有所畏惧,有所不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以位高自居,不以权重自傲,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才会自觉考虑个人言行是否合法,权力行使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自觉运用法治方式谋划、开展和推动工作。这是法律能否扎地生根,实现其应有价值的重要保证。

  从长远、理性的角度看待我国的法治建设。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因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从客观上看,中国的法治建设历史严格讲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国人治文化、人情因素对法治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短期内还难以根除。从主观上看,遇事爱讲习俗、依惯例,讲人情、怕麻烦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认为通过繁琐的法定程序和权限议事办事,缺乏灵活和变通,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法治思维追求的是平等,打破的是等级和权威,有的人放不下既有身份和权威,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应该看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法治建设必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衔接、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领导干部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带头推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个历史进程。工作中,坚持议事先议法,吃透政策规定,做合法性论证,克服决策的随意性;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搞好政策、法律、专业咨询,做到程序、权限、手段等全流程合法;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基层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治思维是与人治思维、德治思维、礼治思维等相对应的,经常与之共生并存。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面临决策权衡,之所以有时不能坚持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并不是自己认识不清、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而不能、迫于人情礼节而不敢、计较个人恩怨而不愿,以致法治的光芒难以普照到每个角落、法治精神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因此,领导干部在坚持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要破除个人私心杂念的影响、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真正做到不因外在干扰而乱了方寸,不被外物诱惑而迷了心志,不为一己私利而失去民心。

  敢于坚持原则、维护法治权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党员领导干部统揽定向把关,必须有坚持原则、维护法治的魄力和勇气。法律法规要靠人来推动和执行,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和效力。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在维护法治、捍卫正义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敢于坚持到底、较真碰硬。对那些法治意识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及时警示提醒,对那些违法的人和事要坚决纠治、追究责任,杜绝断章取义、恣意解释现象,避免“打擦边球”“搞变通”的做法。真正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受到深刻的警醒,切实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积极助力培育文明理性的法治环境。法治的实现,必须伴随对法治的观念认同和文化自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带头学法知法守法,特别是通过自己日常运用法治语言、体现法治思维、营造法治环境、塑造自身法治形象,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法治语言是法治思维的载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崇尚依法办事的今天,法治语言已不再是法学专家和少数职能部门的专利。法治语言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行业及部门通行的“普通话”。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引用法律条文和法律原则的习惯,积极培育文明理性的法治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