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医养教应是政府基建重点

发稿时间:2020-04-14 13:10:22
来源: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新基建是和老基建相比较的。前阶段我们搞的“铁公机”,即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那时,我国还处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重点要保GDP,基本建设的出发点也侧重在拉动GDP增长。高铁、高速公路以及重化工业项目,这些能拉动GDP的投资上得较多。在肯定老基建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单纯GDP挂帅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严重的产能过剩、生态污染等。总结历史经验,中央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顺应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需要。在这过程中,经济处于下行期,从2012年至今,GDP增速平均每年大约下降0.5个百分点。这时要不要继续用刺激政策搞“铁公基”这类能够拉动GDP增长的基本建设呢?多数人认为基本建设投资是需要的,但投资的理念不能再局限于单纯拉动GDP增长。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新的基本建设投资和过去不同,首先在于发展理念不同。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指导思想搞新基建。过去追求GDP、更加重资产,因为资产投的多,GDP增长快。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更加重视创新、绿色,从而聚焦高科技。去年中央有关文件就提出,要在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建设、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都是高科技创新发展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及充电桩等建设都是高科技绿色发展领域。前阶段我们做来料加工、成为世界加工厂,现在国际、国内情况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原来的那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开拓新路,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开拓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可以说,新基建和旧基建在指导思想和投资项目的侧重点上都有很大区别。

  3月4日,政治局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大家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基本需求的建设。我认为,新基建不要忽略了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而且这方面的投资要和高科技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有三个大的方面可以纳入新基建的内容: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2003年抗击SARS病毒以来,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这次防疫,从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但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是社会事业中的一块短板。据全国的统计数据,疾控机构的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的比重,从2009年的2.53%下降到目前的1.53%。还有数据说明,不仅比例下降,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绝对数也下降了。这也是应对新冠病毒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初期显得十分被动的原因之一。总结这次防疫的经验教训,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投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应加大力度。与公共卫生体系紧密联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从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出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基层、强农村。从全国看,这方面投资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这方面的投资可以也应该和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诊断等结合起来,以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方面的短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在新基建里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老年康养体系建设。我国目前处于中级老龄化阶段,大概再过五六年,将很快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过去实行一家一个孩子的政策,使得银发浪潮比其他国家来得更加汹涌。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特别是养老和医疗相结合的康养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高端的康养机构有一些,但适用于广大普通工薪阶层的很缺乏。发展康养体系,也不是简单地建养老院,也要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机器人、5G远程诊疗技术等。通过康养体系收集大数据,可以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特征加以分析,找出规律。老年康养体系建设,也应该在新基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义务教育体系建设。5G的发展对于网络远程教育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十分有利。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战的进展,许多偏远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较,差距还是很大的。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把农村的义务教育体系建设好,需要的投资的量还相当大。

  医疗、养老、教育这三方面的投资,与高新科技的应用结合起来,应当合理纳入新基建的大盘子。这类投入,年度内、短期内的回报可能不明显,但这将对全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影响,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建设,功在千秋。

  此外,和民生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北京等大城市,难道不能修一些高科技的停车场吗?现在小区、马路边全停的是车,城市交通的效率高吗?如果把停车场作为新基建里的一个项目,全国大中城市的投资需求量也是相当大的。还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家庭里的网络设施建设等,尽管已经有很大发展,但都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的来说,对于可以市场化的、企业可以自己做的,比如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政府不要越俎代庖,政府的投资,只能起到引领作用。政府投资应当侧重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在竞争领域,在能够直接创造市场价值、能够创造消费产品的领域,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