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战疫”同时,中国已在谋划这5件大事

发稿时间:2020-02-17 12:47:14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李金磊

  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这次疫情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充分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

  眼下,中国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在谋划一些弥补短板、着眼长远、防患未然的大举措。

  打击野味产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第一件大事,就是向野味产业“开刀”。

  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此次疫情被认为与野生动物非法售卖密切相关。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17年前的SARS,也是祸起野味。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疫情的重演,令人对滥食野味痛心疾首。

  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

  而野味产业屡禁不绝,跟国人滥食野味的陋习、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和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有莫大关系。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禁食的野生动物,仅限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至于果子狸、刺猬等“三有”动物则不属于限制之列。而且,允许人工繁育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其他动物交易,也让一些不法分子用来洗白野生动物买卖。

  “研究基本支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疾呼,在这次事件之后,中国应该制定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真正禁止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

  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当前,中国已经下令,疫情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而且,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法已经启动,拟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

  此外,中央还要求,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

  用更完善的法律,更严格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用法律之盾,防患未然。

  改革完善疾控体系

  第二件大事,就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其现代化,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2019年3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曾公开表态:“SARS事件不会再有了,这得益于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建设得很好,病毒来了我们可以挡住它。”

  但是,新冠病毒来了,疾控体系没有挡住,一些短板也暴露在公众视野。

  一是重治疗、轻预防,基层疫情防控能力较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对中新网记者说,当下人口大幅流动,给疾控带来新的挑战,而目前医疗资源一味向三甲医院集中。基层疫情防控能力较弱,如果几百万社区医生和公卫医师能够得到及时培训和必要物资,可以大大提高筛查和医护的可及性,在关键时刻与居民共同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二是疾控体系权能低弱,管理错位,人才流失。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说,疾控体系一直以来存在权能低弱,职能上与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界限不清,以及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等多方面不足。

  “疾控中心定位为政府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但它本身又是一个事业单位,对机构和人员评价激励又要套用科研机构的模式去管理。这种扭曲和错位,也导致现在这个队伍整体素质令人担忧,人员流失非常严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18.8万人,比2017年的19.1万人减少3000人。而医院的人数从697.7万人涨到737.5万人。

  医护人员接受穿脱防护服培训。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在很多新闻发布会上,台上是各部门领导,而疾控中心专家反而是坐在台下,这也反映出疾控系统缺乏地位和话语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认为,现在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从事疾控、公共卫生的专业人员更是严重不足。特别是遇到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疾控部门的专业人员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参与决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今,中国已经按下疾控体系现代化“推进键”,思路很清晰,重预防、强基层、壮队伍。

  ——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第三件大事,就是彻底排查整治公共卫生短板死角,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教训是深刻的,被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管理无序、卫生脏乱,经常飘着腥臭味。在当地市民眼里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而在全国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隐匿着类似公共卫生的死角,农贸市场、养殖场、屠宰场等区域也往往是脏乱差,无人消毒。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1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环境整治要做实。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环境整治和非法贩卖野生动物的监管。

  另外,对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处理垃圾污物、消除鼠、蟑、蚊、蝇等致病生物孳生环境。

  眼下,全国各地正开展疫情防控环境卫生大清洁、大消杀、大扫除,清理各种垃圾成为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中的重要环节。

  按照中央的要求,这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要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件大事,就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预防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能力等方面暴露不少短板和不足。

  资料图:十余位来自长沙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手持重型消毒机器,对长沙火车站内外进行消毒杀菌。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有哪些短板?薛澜认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面临巨灾应急准备能力亟待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仍待优化,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仍待完善,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仍较薄弱,在专业化部门管理与属地化区域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认为,从此次疫情应对看,中国在国家层面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迫在眉睫,亟需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重大突发事件领导指挥常设机构,推动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时诞生了全新的应急管理部,但其主责是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的主责部门分别是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

  当下,中央已经提出,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补齐国家储备体系短板

  第五件大事,就是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随着疫情扩散,各地医疗物资需求激增,最紧缺的是医用防护服。”2月1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说。

  不止防护服,此次疫情之下,从医院到民间,口罩尤其是医用N95口罩处于“一罩难求”的状态。国家为什么不多储备点,成为很多人的疑问。

  据了解,口罩存在有效期,无论是厂商还是医院,在非特殊情况时期,都不会有大量的囤货库存。对于N95口罩、防护服等,医院通常也不会大量储备。平日里,他们会按照一定数额领取口罩,但这个数量只够保障医护人员自己使用。很多医院的医用外科口罩库存量大概在一个星期左右。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地方之所以不重视医药储备,一是不容易出成果;二是医药储备会消耗一大笔钱。有些医药物资具备保质期,过期后要进行替换,相关的物资还要占用仓库,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三是,当前对于医药储备的数量并没有具体要求,在管理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对此,中央提出,这次疫情暴露出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如防护服等)储备严重不足,在其他储备方面还可能存在类似问题,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同时,要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在关键物资保障方面要注重优化产能的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