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巴曙松: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发稿时间:2020-02-07 13:22:55
来源:金融读书会作者:巴曙松

  一、冷静评估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

  新冠病毒对一季度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较为确定,当前疫情仍然处于爆发期,对于疫情的后续发展仍未能很好预测,资本市场普遍预期疫情在3月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从支出法角度来看,出口方面,受疫情影响会更加显著,节奏上一季度出口增速或再度下台阶,二季度或维持弱势,下半年可能有所回升;消费方面,实物消费由于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起到一定弥补,但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增大,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或使得实际消费损失加大;投资方面,地产投资受疫情影响较为可控,但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回暖则受到显著制约,若一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就有条件迎来明显反弹。

  从三大产业进行分析,疫情对于GDP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工业产值占比较大的广东、河南、浙江以及湖北等地疫情较为严重,因此疫情对工业的短期影响或较大;第三产业中,受春节黄金周旅行消费、电影票房消费、餐饮消费以及交通运输消费等损失较大,因此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拖累作用下,一季度GDP或降至5%以下,未来仍要根据后续疫情发展对以上判断进行更新。

  尽管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但是仍需考虑中长期的潜在影响。

  首先,对于经济的上述损失中,部分损失可以在后续得到弥补,比如第二产业生产可以通过企业赶工来进行弥补,第二产业对GDP的拖累效应或在后续逐步减弱。但疫情对第三产业造成的损失难以通过赶工来弥补,如春节旅行、交通运输、春节电影票房等,虽然疫情得以控制,但这类消费损失或难以弥补。

  其次,疫情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或影响后续几个季度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业薪资增速维持相对高位,截止到2018年底,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就业人员收入同比分别为14.66%、19.35%、10.84%,处于稳步回升的同时,远高于制造业2.17%的增速,服务业受到冲击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较大,延迟复工及服务业更长时间的停工可能使得居民收入进一步减少,从而对后续消费产生持续影响,而当前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0%左右,消费对经济拖累效用或较大。

  再次,疫情导致目前部分国家对我国实施有限的限制人员流动措施,并减少航班等交通运输往来,对我国货物以及服务出口的影响或较大,若未来疫情持续,相应限制情况可能增加,部分原本从我国进口的国家或寻找进口替代国,从而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行,导致出口份额出现长期性降低。但是疫情客观上加强了中美两国在疫情信息和技术合作方面的交流,或使得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改善带来缓解的契机。

  二、对冲疫情冲击,大力发展信息商业化进程和新兴产业培育

  疫情除了对当前的经济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带来社会生产、居民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例如非典期间,易趣网数据显示其2003年4月份日均出价数增幅环比达30%;也正是2003年疫情最严重的4月份后,2003年5月10日阿里上线了taobao.com,随后,2004年1月京东开辟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实验田,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

  受本轮疫情影响,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红外线测量传感器、无人机巡查、5G应用、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等领域受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应用和重视,全国信息化建设或将大幅提速。阿里两日扩容1万台服务器以应对流量洪峰,5G时代国内新一轮互联网流量爆发,新一轮数据中心建设可能提前启动。以远程办公为例,2017 年全世界已有 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用远程办公方式;到2020年,大约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约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而目前中国的远程办公人口渗透率不足1%。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相关应用快速发展,2月5日,阿里旗下移动办公应用钉钉首次超过微信,跃居苹果App Store排行榜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另一款办公软件WPS Office。建议加强相关产业的后续培育及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快我国信息商业化进程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三、当前需要考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步组织复产复工

  在疫情防控的同时,社会生产不能完全停滞,需要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推动关系民生企业的复产复工。

  一是要通过大数据资源整合加强对疫情发展及传播的监控管理,提高防控工作效率,避免因人员个人隐瞒造成的损失。例如通过交通数据(人员出行信息)、支付消费数据(活动范围定位)与运营商大数据(精确到基站)在云端交叉验证,精确检验信息真实性,需要调用信息的实体可以申请调阅,避免多次多头申报,防止人为瞒报。

  二是要确保人员复工安全,在医疗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大居民生活及生产必须的口罩供应,建议适当放松对于个人家庭需求的价格管控,考虑电商等终端渠道较高的海外购进成本等现实状况,缓解短期市场供需矛盾。

  三是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尽早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补贴、金融扶持政策。目前餐饮、住宿、旅行社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行业,考虑其员工薪酬及房租成本等刚性支出庞大,以餐饮行业为例,其一年的人力与房租成本约在1.4万亿左右,停工三个月或损失三个季度净利润,疫情持续将加剧其现金流压力,甚至产生信用风险,建议针对相关行业尽快落实税费减免、特定信贷支持或应急周转基金。

  四是加快推动电商快递行业的复产复工,给予大型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复工的资源支持和绿色通道。2019年中国社零总额41万亿,线上零售额10.5万亿,占社零比重25%,从平台角度,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家占中国电商总规模比重超过90%,四通一达+顺丰+中国邮政+京东占中国快递业务单量比重超过90%,目前顺丰+中国邮政+京东的业务量加起来只占快递业务量的17%,建议加快物流行业员工的返岗就业,并做好物流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尽快稳定线上消费支出。

  四、要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从财政政策来看,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和专项债新增规模,继续推动减费降税,加大基建刺激。就支出端而言,在疫情对于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特殊情况下,财政赤字率可暂时不受3%的上限的限制。该标准适用于经济增速较低,政府债务率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特殊情况下的短期内财政赤字小幅度超过3%,并不会影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并且,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控制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对于债务率较低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省份,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当前中央政府杠杆率水平总体并不高,尚有一定提升空间,财政支出应以中央财政多承担为途径,减少地方联合出资份额,保持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此外,监管机构可以允许地方政府通过拉长地方债久期,置换为低利率地方债等方式减轻地方政府还款压力;就收入端而言,2019年已大规模施行减税降费,全方位减税降费财政可能吃紧,但减免政策的推动可以直接改善居民和企业部分的收支,影响全社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故在疫情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支出端的减免仍有加码的必要。如在全国层面出台纾困中小企业的一揽子方案,对于受到本次疫情影响较大且本身疫情形成前发展良好的企业以增资或可转债模式进行快速救助;继续推动大幅度减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缓交甚至降低社保等相关费用,解除疫情警报前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企业缴纳部分,鼓励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租金及其他固定支出占收入比例制定不同比例的分期补贴,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财政资源要重点支持在疫情中遭受较大冲击的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重点支持此次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城市与地区,特别是湖北省,以有限的医疗资源,采取“封城”的举措,来控制疫情的传播,体现了湖北人民的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

  从货币政策来看,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适中,在疫情影响显著超出预期时,货币宽松仍可加码。一方面,继续加大流动性宽松力度,适当提前“降准”工具使用的时间节奏,运用MLF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投放,适时适度调节存款基准利率,有效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有效增强银行信用派生能力;另一方面,信贷传导渠道是我国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但目前看传导效率有待提高,宽货币到宽信用受阻,信用仍紧,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流动性放松的同时,应着力加大传导效率,引导信贷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注重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例如,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投贷联动和推动债券品种创新可以有效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央行给予银行流动性援助,同时要求银行一端下沉并扩大消费贷的受众群体,放宽消费贷申请条件,由银行针对类似于小企业主、小摊贩主、在中小企业上班的务工人群甚至是非正式上班的人群发放中长期低息小额消费贷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