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

发稿时间:2020-01-15 13:33:3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孔发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一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人民群众作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其法治素养是整个国家法治素养的基础。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厚植思想根基,培育社会土壤,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指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目标,从观念形态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从制度文明上推进法治基本范式、从实践导向上确立法治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动态实践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思维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文化深刻影响法治建设,是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可靠保障。要把法治文化体系基本要求细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让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普法教育宣传是全面依法治国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普法工作不只是以通俗的语言向公民解读法律的内涵,更需要在法治实践全过程和社会保持良性互动。每一个个案的公平正义,是法律权威性的最佳证明。越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救助等,越应该也越可能成为普法的最佳时机。事实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相关部门法律解读解释不够及时、不够解渴有关。要完善“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机制,建立有效普法需求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普法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增强普法教育的时代性、吸引性、实效性,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观念、接受法治教育,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当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律的力量就能紧紧跟随着每一个公民。

  三是加强法律服务管理。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法律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法律服务水平在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差异依然存在。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法律援助机制、依法维权机制、纠纷化解机制,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建设,强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切实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