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有名”向“有实”迈进 信用建设加快立法进程

发稿时间:2019-09-03 15:36:05
来源:中宏网

  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铺开以来,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新机制在各个领域刮起了诚信监管的“旋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在这四个领域,新监管治理体系的推进,让人们在诚信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尤其是失信联合惩戒的治理机制更是上严重失信违约的个体“闻风丧胆”,让自觉守信的个体有种愉快的“成就感”。
1.png

  “我守信,我光荣”的心理暗示在社会群体中传播,这种正能量激荡着人们自觉自愿遵守信用这跟行为“准绳”,讲诚信也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产生这种良好效果,源自于对老赖,高铁“霸座”,危害人们的食品、药品安全的打击整治。不过长期以来,信用联合治理在司法层面上缺乏法律的界定和保护,也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软肋”,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信用立法成为人们广泛达成的共识。

  信用并非一个道德层面上的行为标准,如果仅靠个体的自觉,社会信用建设无法走的更快,更远。为了有效保证信用建设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准则,信用立法最近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国家推动社会治理形成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社会信用立法座谈会,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法(部门起草稿)》与信用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代表进行广泛座谈,并提出要以更大力度对重点难点失信行业和领域的问题列出清单,并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失信的内在成因,为信用立法工作提出有力的参考,尽快形成符合信用建设实际情况的立法草案文本,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按照立法程序,依法依规加快推进信用立法的进程。

3.png

  毋庸赘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信用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锚”,诚信已经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人人讲诚信,整个社会才会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发展的基础。但是,长久以来,信用建设始终在道德约束的层面盘桓,在新的时代,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的指引下,信用建设需要完成法治化的蜕变。

  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诚信不仅需要德治教化,更需要法制保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道德领域突出的诚信危机,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激励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签订的合同大约在40对一份,在一个经济社会当中,合同是人们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合作共赢不可缺少的“介质”,也是契约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什么要突出“契约”的重要性呢?这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自然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的合理权利,试想在一个尔虞我诈,互不相信的社会体系当中,一个商人要向完成一单交易,并确保最终能够拿到合理利润,其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这恐怕是一场“灾难”。

4.png

  “契约”精神的本质是诚信,而诚信的维护需要法治环境的保障。然而,从国家层面看,目前除了2013年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和2014年颁布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就是为信用“正名”的法律文本目前还未出现,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可以说,信用立法已迫在眉睫,因为,整个社会中人们履约合同的效率仅有50%,也就是说因为不讲诚信导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损失超过了6000亿元。这些损失如果用在提升全国人民的社保福利水平的话,大家都会跃升一个量级,也就是说,只要信用体系建设的更加牢固,人们的获得感将会显著增强。

  2018年,信用立法被纳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当中,。然而因为立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需要继续研究论证,一些立法的条目尚不清晰等原因,致使社会信用立法项目仅仅排在第三类项目,也就是说距离通过这部立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png

  完善和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应当立法先行,依法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进而使各类信用主体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不想失信,已经成为信用立法的灵魂。

  不过,在时隔一年之后,发展改革委牵头再次组织召开信用立法座谈会,其“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社会信用立法条件已经趋向成熟,社会各界的立法意愿表现的越来越强烈,同时参与信用立法的部门和人士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一道合力,推动信用立法加快前进步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