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五部门发文治理“校闹” 严令禁止学校“花钱买平安”

发稿时间:2019-08-21 16:1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昨天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要求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依法打击“校闹”行为。《意见》界定了8类应依法予以处罚的“校闹”行为,强调在事故责任认定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

  《意见》指出,实施下列8类“校闹”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侵占、毁损学校房屋、设施设备的;在学校设置障碍、贴报喷字、拉挂横幅、燃放鞭炮、播放哀乐、摆放花圈、泼洒污物、断水断电、堵塞大门、围堵办公场所和道路的;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停放尸体的;以不准离开工作场所等方式非法限制学校教职工、学生人身自由的;跟踪、纠缠学校相关负责人,侮辱、恐吓教职工、学生的;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学校的;其他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或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对于师生、家长或者校外人员因其他原因在校内非法聚集、游行或者实施其他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行为的,也可以参照处置“校闹”的办法予以处置。

  《意见》要求健全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机制,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及时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学校安全事故侵权赔偿案件应当及时立案受理,积极开展诉讼调解,对调解不成的,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划分责任,及时依法判决;对学校已经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行为无过错的,应当依法裁判学校不承担责任。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处理过程中,要坚守法律底线,根据事故客观事实和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各方责任。责任认定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经认定,学校确有责任的,要积极主动、按标准依法确定赔偿金额,给予损害赔偿,不得推诿塞责、拖延不办。坚决避免超越法定责任边界,片面加重学校负担、“花钱买平安”,坚决杜绝“大闹大赔”“小闹小赔”。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过去一些学校因为安全风险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有不当也有无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堪承受安全压力和“校闹”行为。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同时学校也要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通过保险等各种机制分担安全风险。《意见》规定,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下一步拟推动先行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积极争取支持,推动《学校安全条例》制定工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