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发稿时间:2019-08-07 13:14:1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航

  《食品安全法》实施至今,已经整整十年,该法在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现代性、系统性、长期性和迫切性,为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除严格执法外,还必须引入风险治理思维,提高防控能力,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复合化和治理制度严密化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治理主体多元化。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负有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定职责,是治理的核心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一方面,政府要创新监管制度建设,完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另一方面,要打造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平台,广泛吸收包括行业协会、网络平台、公益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左右联动”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其次,企业作为食品提供者,负有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治理的责任主体。企业及其行业协会应当积极主动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机制、信誉质量担保机制、食品流通追溯机制等,让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不仅是法定责任,也是竞争资本。最后,公众作为食品最终消费者,享有消费者各项权利,是治理的参与主体。公众和消费者组织等,是食品安全的切身利益攸关者,最有动力参与到食品安全治理中。考虑到参与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应当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激励和保护机制。例如美国出台的《吹哨人法案》、澳大利亚制定的《举报者保护法》等,均能有效提升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治理效能。

  治理手段复合化。首先,应当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和风险交流系统。当前我国预警和风险交流机制初见萌芽,但尚未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完整体系。对此,欧盟较早建立的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和食品欺诈网络可供借鉴,即全天候监测风险变化,利用大数据对安全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定期发布安全风险通报。一旦发生安全危险则立即上报核实,确认后在全境内预警通报、暂停流通。只有提升风险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才能促使各方主体积极行动、协同应对,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

  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信用激励与惩戒体系。一方面,要通过信誉担保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刺激合规守法企业加强食品安全建设,提升其食品安全诚信带来的实际收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将食品安全纳入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中,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制定企业信用评价、公示以及失信惩戒办法,联合商事登记、行政审批、政策优惠和税收金融等方面对严重的食品安全失信行为进行惩戒。

  治理制度严密化。一是标准更加严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适用范围局限于加工、流通、存储和添加剂范围,尚不包括食源性动物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内容。而在已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中,国家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企业标准有的不符合行业标准,等等。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空白、交叉和矛盾的问题导致市场准入和监管秩序存在混乱,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整体效果。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标准制度严谨化。具体而言,要扩大治理标准适用范围;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统一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整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形成严谨的食品安全治理标准制度体系。

  二是监管更加严格。传统食品监管过于依赖事后惩罚手段,而在事前和事中防控领域回应能力不足,难以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安全监管必须更加聚焦治理的前端领域,对安全风险的滋生和演化保持“零容忍”态度。这要求建立起覆盖“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起可追溯制度。可追溯制度要求食品提供者从生产、加工、储存到流通链条上的每一环节对食品进行标识,可供监管系统随时追诉查询。

  三是处罚更加有效。我国《食品安全法》建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最高只能主张食品价格的10倍赔偿金,但由于这一标准过低而实质上其惩罚意义和震慑功能大大降低。我国应当适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实现对食品领域违法行为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统一。

  四是问责更加严肃。政府对食品安全治理负有首要责任。要细化各部门监管权限和责任,制定行政问责制度来落实食品安全问责制度。此外,要建立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监督制度,规范监管行为,提升其治理能力,从而确保政府营造公平公正的食品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