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判断管理行为的“合法性”

发稿时间:2019-08-07 13:13:14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胡建淼

  领导干部所立的“决策”、作出的“决定”,特别是管理中的各种行政决定,大多与公民的权利义务直接相关,如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裁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它们不是赋予公民的权益,就是科以公民的义务。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必须确保自身的行为都是合法的。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法”呢?主要是看四个要素:职权——事实——依据——程序。这四个要素都符合法治要求,整个行为才算是合法;有一个或几个要素不符合法治要求,就表明该行为不合法甚至是违法的。

  职权。某机关作出某一行为,首先要看该机关是否拥有作出该行为的职权。为此,具体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权力来源是否合法;二是是否超越权限。机关职权的来源,无非三个途径:法律直接设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授权;有关机关的委托。存在这三个权力来源之一的,说明该机关是具有某项职权的(当然经委托获得的职权与经法律设定、授权获得的职权还是有区别的),反之亦然。例如,根据法律的设定,城市执法局没有行政拘留权,公安机关才具有行政拘留权。如果城市执法局对某公民实施行政拘留,那就是违法,因为它没有权力依据。有了职权,还要注意到,一个机关与另一个机关之间具有同类职权时,往往是有分工的,这就构成权限。行政机关作出某一行为,第一要有权,第二还要符合权限,超越权限也是违法的。如《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征收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一)基本农田;(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如果省级政府对基本农田的征收作出审批,就属于越权了。

  事实。看作出该行为是否有事实依据。我们常说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前者是“事实”要素,后者是“依据”要素。我们作出的各种行为和决定,并不要求每一种行为和每一个决定都要有事实依据,但是,作出任何一种具有法律效果的决定,如行政许可决定或行政处罚决定等,都必须具备事实依据。如果行政机关对某企业或个人赋予行政许可,那么,被许可单位或个人就必须具备许可条件,这就是事实依据;如果行政机关对某企业或个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那么,被处罚人必须存在应当被处罚的事实(如殴打他人等)。无这方面的事实,就不得处罚。没有事实依据的行政决定,同样是不合法的行政决定。

  依据。看所作出的行为内容是否具有法的依据。比如某公民驾车闯了红灯,结果被管理部门列入“黑名单”,并且影响其子女上学。那我们就要问:将闯红灯的驾车者列入“黑名单”并且限制其子女上学,这样做有法律法规依据么?法治并不要求所有行为都须有法的依据,但是,只要是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行为,都必须有法的依据,否则构成“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属于违法。具体而言,没有法的依据包含三种情况:一是作出必须有法的依据的行为而没有法的依据时。如根据处罚法定原则,任何处罚行为都必须有法的依据。二是虽然有法的依据,但法的位阶不够。应当依据法律而依据法规的,应当依据行政法规而依据地方性法规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而依据规章的。三是虽有法的依据,但在具体内容上与法的内容不一致的。这三种情况都被视为没有法的依据。

  程序。看行为的作出是否符合程序。一个机关作出一个决定,虽然符合它的权限,并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但如果不符合程序,同样构成违法。这里的程序包括法定程序与正当程序。法定程序是指法所规定的程序,包括步骤、顺序、时限、形式等;正当程序是指符合正当性的程序要求,如事先告知和听取意见等。任何行为,有法定程序的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无法定程序的,必须符合正当程序。不符合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的行为都构成程序违法,是必须防止的。

  可见,“违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只要职权上、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上、或者程序上不符合法治要求的,都属于“违法”。同时还必须指出,“违法”不仅仅是指违反法律条文,违反法治精神、法治原则的行为,也属于“违法”。

  (胡建淼专家工作室供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