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提高立法质量 破解“法之难行”

发稿时间:2019-07-24 13:17:15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林珊珊

  良法善治不仅是对立法速度和规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立法质量的要求。“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在《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广泛扩容的背景下,我国但“无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法之难行”的矛盾更为突出,而法律的执行力不仅与执法本身有关,也与立法质量有关。

  执法实践反映出法律效能不高的问题仍大量存在。立法的质量如何、管不管用,需要实践来检验。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具有行政处罚职权的市、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处罚职权履行率仅31%。行政处罚职权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中,一年的实际执法中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使用过的法律法规规章占35.6%,其余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则处于“休眠”状态。当然,这一数据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法律实践情况的全貌,但至少可以看出,目前,难以在现实中实施运用而处于搁置状态的行政处罚条款不在少数,这不仅给执法机关、社会公众造成了困扰和疑虑,也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形成这一局面,固然与法律法规条款缺少执法保障条件、执法机关对条款的适用存在偏差等因素有关,但立法产品的“滞销”,让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其本身的质量问题。

  过度追求立法的“细化”可能出现偏差。改革开放之初,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所秉持的是“宜粗不宜细”的立法理念,这是因为,当时我们的确需要加快立法速度,尽快填补立法空白,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为了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超前性,法律不宜规定得过细。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宣示性、鼓励性、原则性的法律产品。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不少人提出,我们应当追求立法的精细化。固然,我国确实有较多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抽象、模糊,缺乏了必要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对其进行细化,确有必要。但一味扩大法律的覆盖面,不断加深法律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程度,恐怕并不能代表立法的精细化,更不能等同于立法质量的提升。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明确性和精准性是其应然的内在机理,是其贯彻实施、切实有效的基本前提。制度要适应现实,还要规划现实、引导现实。将法律规定得过于粗糙,可能错失推进法治的契机、阻碍社会进步的进程,但过于细化的法律,也可能难以执行。在立法领域,我们还需要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可以交给社会自治、市场调整的领域,法律不应过多介入。而在确实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也并非规定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因为法律也有其运行的条件和基础,如果仅仅专注于具体制度的供给,而对于具体制度赖以运行的原则、秩序本身不予关注,反而可能造成法律的失效。

  理性看待立法的局限性。立法是有局限的,必须恪守自己的边界。立法是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法律的实现是公权力对社会秩序的干预行为,一定要有所节制,宁缺毋滥。有一种观点认为,立法多多益善,只有事无巨细均纳入法律治理,就能实现法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繁杂但又不实用的法律,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立法成本,而且可能会使有些法律形同虚设,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对法律的信仰。古人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正是这一道理。现实中,由于立法不节制,法律盲目涉足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领域,导致立法质量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法律难以得到执行,所立之法不能得到很好实施,必然损害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不但实现不了立法目的,还常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避免陷入工具主义法治观。衡量立法质量,要看法律是否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否反映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反映国情、社情、民情,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是否具有程序正当性,而不是仅仅看法律对个别人、个别地区的工作是否“实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强调“始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因此,立足于现实需求、以解决眼前紧迫问题为着眼点,这是可取的。但如果仅仅看重法治的工具属性和功利价值,一味希望法治能够直接甚至是立竿见影地化解现实矛盾、帮助完成特定时期的社会治理目标与任务,就容易陷入单纯的工具主义法治观,这是需要引起警惕并努力克服的。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把法治当成有利则用、没利不用的工具,认为改革是第一位的、法治是第二位的,当法治有利于推动改革时就重视法治,当法治要规范改革时就规避甚至抛开法治;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片面强调所谓的“地方特色”“部门实际”,遇到改革与法律规定不符时,违背法治原则讲局部利益,这都是工具主义法治观的表现。因此,在探讨提升立法质量的时候,既要关注如何通过立法调整的空间和限度来提升执法效能,也决不能抛弃对法律规则的坚守。过于动态、空间过大的法律很可能就意味着裁量权的扩张和腐败的滋生。

  高度关注立法论证与评估机制。立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要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立法准入规则,必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权衡和反复调研的过程,要经过一个合理的周期,也需要立法评估、立法监督等各项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立法论证方面,我们强调在充分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立法项目,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决策量化论证,从立法项目的确定、立法进度的安排,包括起草、审议、通过的立法全过程中,对法律所要规范的社会关系,对其分析判断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应当有更足够的数据样本来支撑。在立法评估方面,主要体现为备案审查机制。尽管我国既有形式标准也有实质标准,既有合法性审查又有合理性审查,但实质审查并未被完全激活,实践中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配套的能力和制度都亟待完善,权威性不足、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应进一步对立法审查的时间、条件、要求以及相关工作情况等进行规定,推动备案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