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带一路”建设: 以青春力量推进文明互鉴

发稿时间:2019-04-25 15: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钟新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  孙敬鑫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联席所长  冯应谦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助理  藤依舒

1、相关国家青年认知中国文化更为清晰

  光明智库: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根据您的研究,经过近6年来的建设,当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如何?

  孙敬鑫:2013年以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持续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年度全球调查,“文化”是重要话题之一。2018年的调查涉及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22个国家。数据显示,中餐、中医药、武术是受访者心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元素。海外51至65岁的受访者中,选择孔子、儒家思想的比例显著高于年轻群体。比较而言,年轻群体对中国的科技发明更认可,对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的喜爱比2013年有所增加。

  藤依舒:“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了解中国的意愿正逐年递增。北京师范大学持续开展的“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跨国研究项目发现,近七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其中,“中国人文资源、中国生活方式”更能吸引其关注,超过86%的受访者对参与体验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很感兴趣。这说明,在“一带一路”这条“文明之路”的联通作用下,各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更为清晰。

  冯应谦:跟6年前相比,香港青年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加深了。香港特区政府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大学也举办相关活动,开展“一带一路”研究项目。香港青年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旅游较为活跃,也开始在这些国家工作。

  钟新:我接触到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好感度较高。他们希望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就业机会增加给更多人带来机遇,期待“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他们改变贫困面貌。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种项目,为国家间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2、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活动卓有成效

  光明智库:“一带一路”建设近6年间,我国政府、民间为了推动文明互鉴尤其是青年文化交流,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举措?

  孙敬鑫: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原文化部推出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团中央等部门也在着力推动中外青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连续在海外组织“感知中国”“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欢乐春节”等活动,效果越来越好。随着“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的成立,文化领域的具体合作也日益机制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国文化中心陆续建立,文化交流迎来难得契机。据了解,即将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一场分论坛就以“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为主题,我们拭目以待。

  冯应谦:对青年而言,最有效的交流途径莫过于通过旅游、打工度假等方式亲身体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风土文化,目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香港媒体也经常报道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活动,我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也经常举办相关论坛,在交往中增进彼此的文化交流与认知。

  藤依舒:从教育实践来看,对外汉语教育有效地激发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汉办已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立孔子学院153所、孔子课堂149个。2013年启动的“孔子新汉学计划”,累计资助超过600名青年学生和包括汉学家在内的学者在中国攻读学位、研修或开展学术研究,资助700多名青年领袖和业界精英访问中国。

  教育交流活动的推进,有效带动了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例如,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6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作为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持续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民意调查,对如何“一国一策”开展文化交流进行智库研究。

3、擦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品牌

  光明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有哪些文化产品与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何擦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品牌,把跨文化传播做深做实?

  孙敬鑫:不久前在我国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对外文化交流不妨多借助民间力量,多聚焦青年群体,增强内容现代性和传播互动性。主题策划上,对不同国家的青年群体开展深入调研,实现新话题“常新常做”,老话题“常做常新”。要注意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中国文化的故事,用碎片化的社交媒体语言展示中国深厚博大的文化形象,找到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共同点和互补点,提升各国青年的文化认同感。

  藤依舒:通过国家形象宣传片、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传播包括熊猫、长城、中医、算盘等在内的中国文化符号,能够给外国青年留下深刻印象。而外国青年来到中国后,会发现文化的丰富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事实上,更多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文化元素仍然游离于国际文化视野之外,提示我们:中国文化产品或活动走出去时应避免“偏传统而轻现代”的倾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政府以法语推广带动文化传播,逐步奠定法国在世界文学、艺术、哲学、建筑、时尚领域的先锋形象。日本政府以文化立国,打造剑道、花道、歌舞伎等国家文化品牌,又借助动漫、游戏、影视等创意产品强化文化传播。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加以借鉴。

  钟新:文化项目走出去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电影、电视剧有一定影响力,一些民营公司在亚洲、非洲推出的各类节目也逐步产生了较好的市场收益。“请进来”方面,仅就媒体界而言,中国记协组织的各类国际记者交流项目、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的国际记者交流项目等,都对促进中国与各国媒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4、找准共情点:让故事更入心,声音更响亮

  光明智库:有网友贴出一则故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准备在会议间隙播放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他在请柬上写道: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后,观众反响热烈。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在提升青年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共同性原则”,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唱响?

  孙敬鑫:2018年5月,我在巴西参加智库对话活动,有位参会的当地学生找到我,表示想来中国学习,但有些担忧。我跟她讲了自己从山村来到首都北京的成长经历;又聊起来巴西之前,对当地的治安也有担心,但百闻不如一见,其实收获颇丰。几个月后,她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我回复她:一个精彩的、有活力的当代中国肯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次经历让我确信,文化交流必须把文化融入细节之中,把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看得见的行动和语言,故事才更可信,声音才更能走进人心。

  藤依舒: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应当寻求彼此共有的价值观念区间,在保持文化身份的同时,客观看待文化的丰富性。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蕴含在期待视野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应鼓励青年人将视野从文化的特殊性和对异国风情的猎奇性,拓展到对文化普遍性规律的探寻中。

  钟新:从接近性角度选择“共情点”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周恩来总理就很懂得以目标观众熟悉的西方歌剧介绍中国故事,帮观众找到共鸣点、共情点、共享点。

  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很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中国高铁、高速公路感兴趣,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活状况;他们关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消费领域新变革,期待以此享受生活的便利与时尚。把握青年的关注和需求,让他们成为“一带一路”故事中的人物,中国故事才能更有效传播。

  冯应谦:我把这个经验总结为“本土化传播”。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青年接受的外来文化越来越多,他们究竟对什么文化特别有感觉呢?关键是融合传统与现代,让与青年有切身关联的事物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5、织就文化互鉴的坚实纽带

  光明智库:“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如何在尊重共性又体现个性,博采众长又不失自我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凝聚青年力量、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交流路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织就坚实的文化纽带?

  孙敬鑫:据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仅语言就有2500余种。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价值;这些独特的文化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内容。文化差异性证明了沟通交流的必要性,文化共通性为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实现这一愿景的过程中,文化纽带必不可少,青年的参与必不可少。在理念上,要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在活动设计上,要坚持共商共建的标准;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互动对话,避免单向灌输。

  冯应谦:香港亚太研究所开展了一个青年项目,让学生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拍摄当地青年对“一带一路”的感受和认识,并做好后期语言、视频编辑、剪辑工作,以此向其他人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互鉴与交流。

  藤依舒: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时,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勉励他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努力。青年群体正处于探索世界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让不同国家的青年通过教育、旅游、创新经济项目等方式互动交往。青年不仅应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更应当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发挥他们的活力与智慧。

  钟新:今后,应该鼓励更多中国青年学生走出去,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参加项目或攻读学位,更好地激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力量。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