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两个中性原则

发稿时间:2019-03-15 09:52:46
来源:《旗帜》作者:高尚全

  自党的十五大总结此前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不久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引起了民营企业家的疑虑,冲击了市场的信心和预期。

  中央及时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极其明确地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指出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

  总书记的讲话拨云见日,让笼罩在民营经济周围的阴霾一扫而空。

  社会各界纷纷就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建言献策,人民银行负责人提到的“竞争中性”原则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竞争中性原则是一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概念,不仅是泛泛而谈的“一视同仁”,世界经合组织还为其制定了具体标准。

  我认为,这一概念可以进一步延展到“所有制中性”,所有制也要中性,各种所有制度都要平等竞争、一视同仁。把握好两个中性原则,对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会有良好的正面作用。

  1  为何要把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作为改革再出发的原则?

  我们党多次提出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内核。

  党的十五大确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后,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历次中央全会文件表述的核心实际上与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内涵并无二致。即无论各种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成分,在政策环境、法律保障、要素供给等方面,俱应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但问题是,中央文件明确清晰的表达,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总是落实不好?造成上述困扰的根源,一是思想认识原因,二是既得利益原因。

  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个中性原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规律,现在我们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而且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理所当然要搞所有制中性、竞争中性。

  在既得利益方面,两个中性原则毫无疑问地将损害以往那些政策造就的特权、门槛获得的利益,落实两个中性原则,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得既得利益主体丧失攫取利益的基础,两个中性原则的落实必然会遭到各种掣肘。

  2  如何实施两个中性原则 ?

  实施两个中性原则,必须根据造成落实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的方案。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打破行政性垄断。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价格关系扭曲、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资源消耗过高等问题,都与行政性垄断范围过广、程度过深导致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直接关系。

  与行政性垄断相伴生的是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由此衍生了经济转型时期的秩序混乱和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

  要落实两个中性原则,就必须破除行政垄断,有必要把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各部门、各地方、各司法机构都要行动。两个中性原则要求,无论各种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成分,在政策环境、法律保障、要素供给等方面,要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政治环境的营造、法律保障的实施以及要素的供给,离不开各部门、各地方、各司法机构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两个中性原则的要求都难以满足。

  因此各部门、各地方、各司法机构都应当在党的领导下高度重视两个中性原则,必须协调一致,补齐政策和法律短板,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稳定的环境。

  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国有企业不断改革的进程。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

  当时不仅提出现代产权制度,而且提出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不是只进不退。而且明确提出来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瘦身健体,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破题,对夯实我国国有资本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有利的,也有利于两个中性原则的落实。

  国资委要从管人管事转到管理国有资本上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从管企业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实行市场机制有效、微观经济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从管人管事转到管理国有资本,首先能够有效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市场行为的干预。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往往是造成两个中性原则无法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国有资本层面参与市场竞争,更有利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能够使得国有资本获得更灵活的手段。

  最后,从管人管事转到管理国有资本能够实现具体微观领域的有进有退。管人管事要求每一条战线都必须有进无退,而管理国有资本,只要国有资本能够保值增值,那么具体投资领域的进退则会更加灵活,更加有利于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上来。

  3  应对贸易摩擦要主动落实两个中性原则

  中美贸易摩擦的角力远未结束。

  美国方面的诉求表象上是减少贸易逆差,实质焦点是两个:一是对国有企业的定性,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享受特殊政策,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地位;二是希望压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保持美国在高科技基础上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竞争优势。

  主动落实两个中性原则恰恰是应对这两个矛盾焦点的重要法宝。

  两个中性原则的缘起本身就是在国际贸易中为不同国家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对这一原则的主动应用和落实,对我国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来说,特别有利于公平市场环境的构建,使国有企业成为更加纯粹的市场主体,进而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两个中性原则在国际上也广泛被接受,主动落实这一原则,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纯粹的市场主体被其他国家所认可。

  公平市场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类似华为这样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我们在任何国际贸易摩擦中克敌制胜的底气所在。从这个方面来讲,总书记所说的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是极其正确的。

  综上所述,主动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落实两个中性原则,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