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机构改革中部分基层干部心气浮动:有的借机卸责

发稿时间:2019-02-15 14:50:54
来源:半月谈

  导读

  当前各地县(市、区)党政机构改革正在加紧“施工”,机构设置过细、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基层事业发展出现许多积极变化。

  在基层党政机构改革中,干部人事安排备受关注。但从目前的调整过程来看,职业懈怠感、晋升焦虑感、工作迷茫感等苗头性心态,在部分干部身上有所显现。

  “一把手”批量转副职,闲差受追捧

  南方某县,机构改革前全县党政机构有60多个,改革后全县党政机构共37个,这意味着有20多个部门的一把手要转任副职。

  “已经有几位局长提出要到党史办、人防办等部门去。”

  该县县委书记认为,现在有的“一把手”想借机构改革之机卸去身上的重担,去一些清闲岗位度日。

  干部心气浮动的这种苗头,已经让一些工作不好开展了。现在一些重点项目布置下去,还要给分管领导做思想工作,不然不愿意再干。

  一些县纪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对半月谈记者坦言,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一些领导干部出现明显的卸责心态。

  有的甚至将改革当做不作为的“挡箭牌”,有的“看破红尘”、不想事业,只要保证待遇就行,占着位置混日子,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了平稳推进机构改革,一些地方采取“加长板凳”的方式,将改革前的部门负责人悉数纳入新单位的班子,争取以“时间换空间”。

  中部某县一名领导干部说,有的“一把手”转为副职后,进入随遇而安、坐等退休的状态,这对推进实际工作和培养干部队伍不利。

  借改革之机,摆脱原来压力较大工作的想法,在普通干部群体中也一定程度存在。

  贵州一名基层财政分局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目前从事的财会工作涉及扶贫等关键事务,风险高、压力大,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到清闲一点的部门去。

  两个“倒金字塔”,职业前景堪忧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本轮机构改革,一些年富力强的乡镇干部透露出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忧虑,这忧虑来自两个“倒金字塔”。

  一是从上到下干部待遇呈“倒金字塔”。中部某乡党委书记介绍,与市直部门相比,同级别的乡镇干部年收入低了不少,有的乡镇副职领导情愿去市里任何一个单位做科员。

  二是乡镇干部上升空间本来就相对较小,从省到市到县,党政机构数量也呈“倒金字塔”,干部晋升“天花板”可能更为明显,干部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

  不少县乡干部反映,机构改革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人事冻结了,想要调动工作更难了。

  一名乡党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自己所在的县级市没有一个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为副处,部分年纪稍大的党委书记要求进城也没被考虑。

  “就看谁熬得住,熬不住的就辞职创业了。”

  多名基层干部估计,本轮机构改革的人事问题要等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好。

  湖南某镇镇长直言,作为乡镇干部,感觉对未来前途和职业发展走向更难以预估,容易产生焦虑感。一些差额和自收自支编制的同事还担忧自己的饭碗会不会没了。

  不确定性增加,工作迷茫感浮现

  经过职能调整,一些干部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的担忧有所显现。

  中部某县水利局局长介绍,成立应急管理局之后,水利部门的防汛办公室要划入应急管理局,但相关干部不太情愿。

  原因之一是这项职能过去并不只是防办在做,而牵扯到水利部门的多个单位。目前仅靠他们几个人很难完成好工作,未来感到有些迷茫。

  “面对机构改革的大环境,尽管广大干部能够做到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但同时又容易感觉自身渺小,尤其担心自己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可能会被淹没在机构改革大潮之中,思想波动在所难免。”一名受访乡镇负责人说。

  专家表示,推进机构改革是群众所盼、时代所需,不容迟疑。与此同时,也应关注基层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态变化。

  当下正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尽快出台机构改革的配套措施,切实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完善激励机制,使他们在岗位上安心工作,肯担当、有作为。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3期

  半月谈记者:余贤红 向定杰 阳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