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刘怀德:深化两型改革试验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发稿时间:2018-10-18 13:24:00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8年10月1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深改五周年——经济体制改革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本文是湖南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管委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怀德的演讲内容。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管委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刘怀德

  2007年国家批准设立湖南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要求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我一直参与试验区研究申报建设工作,作为基层一线的改革人,留下了记忆和一些感悟。今天,我列举两个案例,结合当前改革的实践谈几点启示,与各位分享。

  资源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尤为突出。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指出,假如全球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那么需要4.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和消纳CO2的排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和后发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型试验,既要冲破关于两型与发展“对立论”、“超前论”、“吃亏论”等错误认识,又要面临本地产业转型压力大、累积性污染比较重、“吃饭财政”等现实困难,还要面临着资源环境领域法规、制度、科技等不健全的问题。比如,由于全国资源环保税法、标准规范、市场体系等没有建立起来,对本地区传统或“三高”行业而言,试验区率先推行水电气价格改革、征收资源环境税费、强制要求企业落实污染治理责任等,势必提高本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或将部分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由此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湖南省委、省政府直面国际金融危机及各方面压力,以改革试验为抓手,先后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产业准入提升退出、两型标准认证、政府两型采购等原创性改革,走出一条中部重化工业城市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子。2017年,试验区核心区长株潭三市实现GDP1.5万亿元,占全省的43.8%,是2007年的4.3倍,带动湖南省实现了年均11.1%的经济增速;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41.4%下降到2017年30.3%,战略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17%、20%以上;江河水系省控达标断面比例由2008年的83.3%提高到2017年的98.1%,近年来14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实现整体提升,株洲成功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十年的两型试验,发挥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改变了长株潭试验区,改变了湖南。不仅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变化,还带来发展理念、发展信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型试验坚持问题导向的一次次积极实践。由于针对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许多探索实践案例不乏交流和思考的意义。

  第一个案例:湘江流域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上游山区重金属富集,沿江重化工企业聚集,重金属排放量一度占到湖南的70%。为切断主要污染源,试验区强力推动长沙坪塘、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湘江两岸老工业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

  这个过程充满难题:一是老工业区产业集中度高转型升级难,整体搬迁改造经济运行承压大。坪塘,曾为长沙市望城县贡献了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竹埠港,工业总产值曾占所在地湘潭市岳塘区的43.5%;清水塘,工业总产值曾占株洲市的30%以上。二是企业关停后,涉及到“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企业怎么搬”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资金是核心问题。竹埠港搬迁改造启动的2012年,岳塘区总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2.3亿,而整个搬迁改造需投入120亿;株洲市的压力则更大,清水塘搬迁改造资金需求达到200多亿。三是环境治理难度大。历经数十年的累积,老工业区水土气污染严重且相互影响,必须同步治理,且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对企业而言,即便大型央企等,承担治理责任的能力也弱。对当地政府而言,经济下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也难以支撑。

  表一:湘江流域部分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有关情况

老工业区

区域发展情况

企业关停搬迁情况

生态效益

长沙坪塘

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高峰时有大小企业96家。职工6000多人。2007年,工业总产值18.33亿元,实现利润936万元,缴税10732万元。

须关停搬迁31家企业。2008年启动,2012年全部关停搬迁。

每年减排废水128万吨、二氧化硫8875吨、氮氧化物696吨、粉尘2005吨、危险废物35吨。

株洲清水塘

核心区15.15平方公里,高峰时有大小企业260多家。工人总数超过5万人。2007年,年产值达到峰值近300亿元。

须关停搬迁200多家企业。2014年启动, 2017年关停147家,2018年关停最后6家。预计需投入资金235亿元。

过去清水塘工业区排放的汞、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分别占湘江干流接纳量的90%、50%、30%,关停搬迁后将有效缓解湘江重金属污染。

湘潭竹埠港

区域面积1.74平方公里,高峰时期有70多家化工企业。2011年,工业产值45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涉及企业人员6560余名。

须关停搬迁28家企业。2011年启动,2016年28家企业全部搬迁完毕。需投入资金124亿元。

每年减少排放废水约264万吨、二氧化硫约6000吨、工业废渣约3万吨(含镉、铬、锰等重金属)。

  试验区坚持促引结合、防治并举,积极探索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新模式。一是着力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创新产业准入与退出、流域生态补偿、环境信用评价等体制机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对19个工业行业700多户企业实行落后产能淘汰,特别是曾经支撑株洲发展的株化等化工、冶炼、建材骨干企业陆续关闭停产,以“伤筋动骨”换来“脱胎换骨”。鼓励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升级改造,安排进入专业环保工业园。长沙金天(金驰)材料从竹埠港搬到望城循环产业园,生产规模翻了2.5倍,污染物排放量则不到原来一半。株洲旗滨玻璃从清水塘搬到醴陵市,产量增加一倍多,能耗降低一半多。

  表二:长沙金天(金驰)2014-2018年生产情况

 

项     目

2014年

(金天)

2017年

(金驰)

2018年6月

(金驰)

 

生产规模(吨/年)

4,000

10,000

10,00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镍(KG)

96

43.6

19

 

氨氮(吨)

36

4.36

2

 

COD(吨)

12

17.4

9

 

利润总额(万元)

1,282

4,690

7,876

 

  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坪塘搬迁改造后,引进湘江欢乐城、华谊兄弟小镇等第三产业,建设高品质的商旅综合体,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株洲重塑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二是着力完善资金筹集保障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整合地方政府各类专项资金,集中力量保障搬迁改造。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比如,株洲市发起设立搬迁改造基金、发行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以及引进PPP社会资本等方式筹集资金,后期的继续投入将通过PPP、发行土地收储专项债等方式解决。三是着力创新污染防治模式。颁布实施《湘江保护条例》,配套制定各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实施方案、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形成一整套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在污染企业退出后,地方政府与企业采取PPP模式共同组建重金属污染治理公司,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以“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地流转”形式,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土壤,并让参与各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回报。

  当前,坪塘31家建材、水泥、矿山开采企业和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实现全面关停,清水塘累计关停工业企业255家。但在这些企业关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新形势下的成本负担问题。剔除企业投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投入等,企业关停后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资金投入动辄百亿级。很多地方计划以地融资,通过土地溢价弥补部分前期的成本,但是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市内或城郊,对于远离城市的老工业区则不行,同时若“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将更加困难。又如,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划分的问题。当前企业的增量污染可通过“谁污染、谁治理”的办法解决,但过去老工业区“将税收交给国家,污染留给自己”,治理成本没有进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这种解决思路在存量污染治理上行不通。

  另一个案例: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为防止大城市病、维护生态型城市群的格局,我省将长株潭三市之间的522平方公里确定为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试验区获批后,作为两型试验的重要平台,从整体规划、利益协调等方面,实施科学严格的空间管制,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表扬了这个举措。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保护绿心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也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地方政绩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博弈仍不容忽视。

  表三:长株潭生态绿心有关数据(单位:平方公里)

区域

面积

(占比)

禁止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控制建设区

长株潭生态绿心

长沙

305.69(58.46%)

129.88

141.05

34.76

株洲

82.36(15.74%)

57.52

22.13

2.71

湘潭

134.82(25.80%)

76.29

35.38

23.15

合计

522.87

(100%)

263.69(50.43%)

198.56(37.98%)

60.62(11.59%)

  第一,系统出台了规划和条例,但开发冲动仍需要抑制。省政府颁布绿心总规,省人大出台绿心保护条例,522平方公里的绿心88.41%的区域被划为禁开区和限开区,除生态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外,禁止上马工业和其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对已有工业项目实行逐步退出。建立绿心执法检查、日常督查、规划审核等制度,依托“天眼”系统,每季度对绿心地区地块信息变化进行卫星监测监控,对违法违规项目严肃处理。但是,因为发展受限,绿心地区保护与周边地区开发存在巨大的剪刀差,当地有关方面感觉自己吃亏,觉得为保护绿心付出的代价太大,开发诉求强烈,一些个人和单位甚至擅自在绿心地区开山动土。

  第二,积极实施了生态补偿,但力度效果有待加强。省级财政近年来将绿心地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7元。2015年,长株潭三市各自提标到30、45、20元。林业部门和长株潭三市又将生态绿心地区的所有林地(绿心区林地面积36.94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17万亩、省级公益林17.98万亩,15.49万亩为市级及以下公益林)都纳入公益林保护范围,并逐步提升标准,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达50-58元,市级及以下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为25-33元。受标准偏低、补偿资金单一等约束,补偿标准低,主要靠财政,发展权转让等机制没有跟上,“可持续生计”的问题没法解决,民众保护的责任感、积极性受到打击。

  第三,着力创新了保护发展模式,但各方积极参与的渠道仍需拓宽。绿心地区目前主要产业为传统产业,种植业、花卉苗木业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如昭山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一个生态旅游业项目,采用土地流转、林地返租、集中安置、入股分红等方式,为1100多农户增加了收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但这样的典型少,相对522平方公里的绿心区域而言,适合企业投入的领域不多,更谈不上形成规模效应。如何在规划指引下,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产业,引导激励企业投入,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使绿心的生态优势尚未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长株潭试验区的案例表明,新旧动能转换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协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好路子。

  启示1:绿色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后,按照国际经验,随着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经济与环境的倒库兹涅茨曲线可能进入一个拐点,代表新动能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市场蕴含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以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绿色的产品、优美的环境为对象的绿色消费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投资、消费需求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使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互促共进关系,产生正向乘数效应。

  启示2:推动强有力的动能动力转换纾解走上绿色发展大道所经历的阵痛。要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打破旧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改变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用新的方式予以置换,意味着短时局部的经济增速下滑、工业产出下降、收入减少等。强有力的动能动力转换,是对冲抵消的根本之策。

  启示3:绿色发展成本需要各方共同承担。这个成本,既指经济成本,也指机会成本。推动绿色发展,不是帕累托改进而是卡尔多改进,其成本不能全部交给老工业区所在的政府、所辖企业,也不能全部交给生态功能区内的集体或个人。要通过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成本分担的制度和机制,使绿色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协调顺畅。

  启示4:通过制度的统一集成创新释放绿色发展动力。绿色发展更多涉及全局性、基础性制度建设,且各地的视野、能力参差不齐,因次,相对于经济领域改革强调“放”,绿色发展领域制度建设更要强调“统”。要紧紧围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进行统筹谋划、协调推动环境资源产权、价值核算、市场交易以及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