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吴继承:宿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发稿时间:2018-10-17 14:02:01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8年10月1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深改五周年——经济体制改革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本文是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吴继承的演讲内容。


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 吴继承

尊敬的各位领导,全国改革战线的各位同仁: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就“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作交流发言。

  一、宿州简介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4省11市交汇地带,下辖四县一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0万,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宿州是历史悠久之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等小诸侯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设置宿州。宿州是资源丰厚之地。小麦、玉米、花生产量居全省第一,萧砀百里黄河故道是中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煤、煤层气居全省前列,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白云岩、大理石、耐火粘土位居全省第一。宿州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是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书法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马戏之乡、泗州戏之乡、观赏石之乡。古有闵子骞、嵇康等历史名人,近有刘开渠、萧龙士、朱德群等艺术大师。苏东坡、韩愈、白居易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诸多美篇和遗迹。宿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地处南北过渡带,濒临沿海、背倚中原。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的抗日健儿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宿州是快速发展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市委、市政府“2+4+2”工作总思路,经济发展量质并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持续加强。2017年,全市2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8项增速进入全省前八,其中:3项第一,6项前三,12项前五,获得全省“稳增长”贡献奖。宿州是改革创新之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信贷“劝耕贷”、“人地挂钩”等在全国推广,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工作和选用现代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得到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城管服务超市”获“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十佳。供销社综合改革被国家人社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互联网+政务服务”荣获全国行政服务大厅“百优十佳”称号。“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经验做法得到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全市9337个自然村全部配备扶贫小组长做法得到省委李锦斌书记肯定性批示,被中组部《党建研究》向全国推介。

  二、宿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一)抓理念,承前又启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宿州扎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整体承接、双轮驱动、三区共进、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的发展目标。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三重一创”建设思路,将创新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经济增长自建市以来首次全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动态指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稳居全省前列。云计算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成为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中心、全国第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市。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率先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强力推进内陆无水港、民航机场、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进程。埇桥、砀山、萧县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速,交通建设工作位居全省首位。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新改善。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深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狠抓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深入实施蓝天行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秸秆利用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和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一体化推进。《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为全国首部规范农村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开放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高地。强化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成为全省唯一交通运输物流试点城市。积极构建市县(区)外贸孵化培育体系,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达8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96%。扎实推进与周边地市互联互通,与皖北地区各兄弟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连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保持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居全省前列。获得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人口与计生工作连续四年“皖北第一,全省先进”。

  (二)抓产业,喜新不厌旧。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年均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研发投入增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7年增至85家,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4家,全省首家石墨烯领域工程实验室和省裸眼3D显示工程实验室获批。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打造食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轻纺鞋服、煤电能源、化工建材、板材家居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体系。中国中部(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已建成12.5平方公里,园区内注册登记企业及工商个体户近2000家,吸纳就业人口近6万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鞋产业基地。三是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为路径,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五年全省靠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五个县区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砀山县成为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第一大县。四是实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区一园”建设为平台,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连续六年写入省委1号文件并被写入2018年中央1号文件。

  (三)抓项目,抓大不放小。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落实制度化,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和实施力度。一是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将首位产业作为领跑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3111”工程为抓手,聚焦“1+2+N”目标,持续加大“3个10”调度,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强力推动技改项目建设,实施制造强市“1525”行动。全面提升轻纺鞋服、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二是基础建设提升能级。推动汴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实施四大类120项核心工程,总投资179亿元,主城区实现“双90”目标。实施“两治三改”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棚改三年计划任务。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宿州机场、四个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淮宿蚌城际铁路、合青高铁宿州段等建设,建成使用“五馆一院一中心”,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三是聚焦民生共建共享。扎实开展“十项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十六城同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五个县区全部入围省级文明城市序列,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人、中国好人27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1234+N”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十大工程”,全市共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22.54万个,实现项目到户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医疗保障政策、率先全面实施“一站式”即时结算、率先兑现慢性病“190”补充医疗保障。全市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26.44万户、61.27万人减至2017年底的7.86万户、16.16万人,贫困村从359个减至115个,贫困发生率从11.79%降至2.89%。2017年,我市脱贫攻坚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第二名。

  (四)抓效能,见事又见人。在砥砺奋进、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强力发出“点燃激情、提升效能”动员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效能风暴”。一是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围绕效能建设主题,制定1个实施意见管宏观,1个工作方案管操作,1个奖惩办法管结果运用,1套制度体系管规范运行,确保效能建设精准实施。二是着力加大动态督查。充分利用“两员”和民主党派、媒体、群众等监督力量,开展跟踪暗访、专题暗访、互查互访。两年时间先后开展了8轮县区互查暗访,发现问题180余件,约谈20多家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诫勉谈话140多人,党政纪处理150余人。三是着力打造激情文化。“一把手答五问”凸显示范带动,“激情之星”树立模范标杆,《效能观察》聚焦曝光问题,“三个公开”保证阳光行政,“政风行风热线”实现在线访谈经常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兑现“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在全市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高潮,营造了浓郁的激情文化氛围。四是着力提升活动实效。以效能建设推动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将激情“点燃”在工作业绩提升上,“释放”在目标任务完成上。随着效能建设的持续推进,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大有改观,纪律观念明显增强,服务意识显著提高,全市多项工作整体位次持续提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过去的40年,是中国砥砺前行、繁荣复兴的40年,也是宿州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40年。我们将以本次研讨会为指引,持续探索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的改革创新之路。感谢各级领导、同仁对宿州改革发展的关心关爱,欢迎各位莅临宿州指导工作!

  名 词 解 释

  1.“2+4+2”工作总思路: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抓好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四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实、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2.农业信贷“劝耕贷”: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政府财政资金支农服务方式,缓解农业信贷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以“劝耕贷”为支点,扶持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现代农业“两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4.“3111”工程:通过3年时间,各县区、各园区继续打造1个在全省知名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首位工业产业,新增产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超10亿元,其中首位工业产业税收超5亿元。

  5.“1+2+N”目标:经过几年努力,打造1个百亿元、2个50亿元、N个亿元工业企业。

  6.“3个10”目标:各县区、各园区每年新竣工投产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

  7.“1525”行动:围绕10大产业,主攻5大制造,每年推进200项重点技改项目,力争5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8.“双90”目标: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90万人。

  9.“十项提升行动”:整治交通秩序,提升文明交通水平;整治经营秩序,提升管理水平;整治集贸市场,提升经营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提升全域文明水平;整治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提升市民生活环境;整治市容市貌,提升城市颜值;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整治广告乱象,提升公益广告宣传水平;强化建筑工地整治活动,提升创建水平;整治不文明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10.“十六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11.“1234+N”工作思路:“1个收入标准”;“吃穿”2个不愁;“住房、教育、医疗”3个保障;“水、电、路、网”4大建设;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产业扶贫;农村“三大革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12.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13.“一把手答五问”:围绕“激情点燃了没有、效能提升了没有、思路理清了没有、措施落实了没有、效果显现了没有”,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14.“三个公开”:全市机关事业单位3万多名工作人员全部制作使用了 “工作胸牌”、“工作职责牌”和“岗位状况牌”,公开身份、行踪和承诺,让机关权力和办事流程公开运行,方便群众监督。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