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有效治理诬告为担当者担当

发稿时间:2018-09-20 14:54:44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向春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近日,湖南省长沙市通报了7起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典型案例,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赢得干部群众一片叫好。此前,山东、四川等地纪委也先后通报曝光了多起诬告陷害党员干部的典型案例。这些有力举措,传递出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向诬告陷害者亮剑出招的强烈信号,树立了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党员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配合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举报身边的腐败人员和不合格干部,是我们党反腐败的有力之举,为我们党选好用好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个别心怀叵测、品行不端的人乘机行匿名诬告诽谤之事,达到损害他人名誉和利益的目的。诬告行为的产生是监督权利的异化,使得正常反腐途径受到歪曲,扰乱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组织上在甄别、调查这些诬告事件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公共行政资源带来巨大浪费。

  诬告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诬告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较低。长期以来,有的地方对此类情况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惯常处理方式,对举报事项既不说有、也不说无,搞模糊处理。一放就是半年、一年两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诬告的党员干部精神上遭到巨大折磨;一些干部一生的奋斗、一生的清誉毁于一旦;一些干部晋升提拔的机会被错过……而诬告者却没有被查处,逍遥法外。即使一些诬告者被调查出来,受到的惩戒过轻,有的仅仅以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了事,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有的诬告者即使受到查处,但其行为后果远远低于其造成的危害,起不到警示作用。

  有效治理诬告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仅要对腐败“零容忍”,对诬告陷害等不良风气同样也要“零容忍”。为担当者而担当,保护党员干部的正当权益,才能“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党内监督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党内监督中,涉及违法违纪行为真实的举报线索在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失实的举报可能会演化成诬告,从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失实举报体现为错告和诬告。诬告行为与错告行为的最大差别在于两者的主观故意性不同,错告是行为人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将错误事实上告,不存在主观故意性。因此,为了预防错告现象的出现,完善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十分必要。让党员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就一些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充分表达。同时,与党员群众密切相关的党务和政务做到公开透明,鼓励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决策和监督。而诬告表现在行为人动机上是故意捏造、虚构所告内容,出于私心和畸形心理,公报私仇。因此,正常的党内监督和真实的举报行为要鼓励,错告要及时纠正,对于故意造谣、诽谤诬告行为要严厉惩处和打击。

  提倡实名举报,减少诬告行为。有纪检部门统计,90%以上的诬告是以匿名形式进行的。匿名诬告很难查证,诬告发现机制不完善,以及惩戒成本过低,无疑是导致诬告行为蔓延盛行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四十三条指出:“鼓励和支持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倡署真实姓名反映违纪事实,党组织应当为检举控告者严格保密,并以适当方式向其反馈办理情况。对干扰妨碍监督、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依纪严肃处理。”在制度设计上,既要有激励机制,也要有处罚机制。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又要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受到错告诬告的干部澄清是非,还清白者清白。

  建立党员干部澄清机制,维护党员干部的名誉权。在查清诬告事实的基础上,对想干事、能干事的被诬告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撑腰鼓劲、大胆使用,这是杜绝诬告行为的有力措施。这些举措从个人层面来讲,有利于被诬告者恢复受损名誉,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重燃对工作和事业的信心;从集体层面,有利于表达单位和组织的态度,巩固组织的公信力;从社会层面,鼓励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向上向善,通过努力的工作获得相应的待遇,不断改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建立诬告行为严惩机制,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首先,对于造谣诽谤诬告他人的党员干部,党内要给予严肃处理,并作为典型通报,提高党纪处罚的有效性和震慑力,警示他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对以监督为名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的,依纪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诽谤诬告是违法行为,应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以党纪国法建立起严惩机制,治理诬告之歪风。

  除了严惩诬告者,有关部门要鼓励那些遭诽谤诬告的党员干部积极自诉,被诬告的党员干部要拿起党纪国法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澄清保护机制的建设,加强党纪国法惩治诽谤诬告的力度,提高被诬告者积极自诉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治理党内和社会上的诽谤诬告行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