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衢州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发稿时间:2018-09-04 15:40:17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潘治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

  【编者按】:2018年8月31日,由法制日报社、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衢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论坛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主要演讲内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 潘治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和衢州市给我这样机会来学习和交流,我从关注地方改革这个角度,谈一谈衢州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实践探索的几点启示。

  第一点启示是关于情怀和理念。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有情怀的,20世纪的时候,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情怀是打不下这个江山的。共产党情怀是什么情怀?就是人民情怀。共产党是通过发动人民群众,打下了这个江山。新时代,我们共产党要治理好这个天下,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发展和治理理念。在衢州,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而这样的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民心、民生、民意。要获得民心,首先是要尊重民意,要改善民生,最后获得民心,让群众有获得感。不管改革也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也好,肯定都是围绕群众的痛点和难点来展开。我从十年前就在关注徐文光书记在基层推动改革的理念和做法,这十年来文光书记从富阳市委书记到余杭书记,再到衢州书记,他在推动基层治理探索中一直体现是这样的情怀,和这样先进的施政理念。实际上,十八大、十九大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施政理念,但是,在很多地方,所践行的是不同层次的体现。但是在这里,确实给我了很深感受。这是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先进施政理念的生动践行,说得更高一点是十九大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践行。

  第二点启示是关于方法和路径。

  通过我们调研、看材料,和文光书记的介绍,我们也看到衢州在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路径。这套方法路径从宏观顶层设计,比如“四大五加”的治理结构,到微观层面,比如村情通、红色物业联盟等等,这套体系中党建统领是灵魂、是“牛鼻子”,信息化是重要支撑。这套体系是完全从理论到实践,也是文光书记从枫桥镇党委书记到今天的衢州市委书记,20年如一日在不断的执着探索中国基层治理的集大成。

  所以我有一个感慨,这也许是天意,历史巧合,也是历史缘分,文光书记出身在“枫桥经验”产生的诸暨,然后20年前工作在“枫桥经验”诞生地担任枫桥镇党委书记,受到了“枫桥经验”的精神浸润、启发,一直以来把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这套体系给我的感受,从改革视角来关注的话,既有体制的重构,也有机制的创新和流程的再造。同时,也体现了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要注重“三个性”,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

  而这“三个性”,在衢州都有深度的体现,所以这套方法和路径,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实际中来的。既遵循顶层设计的目标要求,又结合实践当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做法,所以这一点给了我很大启发,这套方法和路径非常值得其他地方复制和推广的。我们讲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可复制,可推广,只要有了情怀,有了正确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只是战术上的问题。情怀和路径,一个是道,一个是术。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第三点启示是关于使命和担当。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使命是什么,我们共产党新时代的使命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是这只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地方层面积极落实,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索方法和路径。

  在衢州我看到的是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的目标,在积极的承担自己的使命。在担当,并实现自己的担当。我们经常讲共产党人是肩负历史使命的,20世纪共产党肩负民族独立和解放,21世纪共产党通过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都是需要担当的,没有担当无法实现这样的使命。这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杂志社走了很多地方,观察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进程当中也是有三种状态的。一种状态就是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是一种表态式的落实。第二种状态是对标式落实,对照中央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对标。第三种状态就是创新性的,创造性的落实。所以,在衢州我感受到是一种创造性的落实。这是一种历史担当,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自觉。

  我们从改革的逻辑来说,分三个层次:最低、最基础层次是问题导向。总书记经常强调,我们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文光书记实际上在富阳、余杭都是以问题导向为主,特别是在余杭,当时要破解垃圾焚烧事件,最后找到了党建这样一条法宝,把党建引领作为金钥匙,所以那个时候是以问题导向出发,通过问题导向找到了方法路径、形成了模式。但国家层面提出,改革不可能永远是问题导向,永远在解决问题。上升到第二个层面是目标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目标导向,文光书记到了衢州,提出打造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体现的就是目标导向。衢州本来基础工作做得比较好,并没有面对要解决一个大的突发性事件的问题,而是根据目标导向设计这个问题。改革的最高层次是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在哪里?就是总书记提出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是分三个层次的,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最高层面走向价值导向,而衢州在文光书记的谋划下,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点。简单回顾下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衢州治理体系的设计当中,短短几个月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价值导向。

  这两年我们在地方调研常常在思考中西部和东部改革阶段性差异的问题。我们国家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获得感最强的是哪里?是中西部。而在东部,特别是江苏、浙江,感觉获得感没有那么强,为什么呢?因为东部是处于以开放促改革阶段,领风气之先,市场化、市场意识十几年前就建立了,所以这一轮如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部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全国改革,东部的获得感不会那么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在改革的导向上面,有区域的差异化。在中西部可能是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主,而在东部像浙江、江苏这些地方应该以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为主,这样才能真正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一个价值引领。中西部现在主要考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完善以市场化为决定性作用,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成熟,以市场化为决定性因素已经在很多层面上体现出来了,那这个时候应该主要考虑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活力,使我们富强起来、发达起来,人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你首先要有物质,物质丰富了才谈得上社会层面的这些东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一个通过社会体制改革解决民生的问题,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等。所以,衢州在基层治理体系上探索的价值就不单单是对衢州一个市的价值。这样一个体系,我认为对中国真正在地方治理实现现代化具有样本意义。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