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消费金融健康发展需逐渐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发稿时间:2018-07-13 09:08:54
来源:中国财富网作者:巴曙松

  中国财富网讯(毛超)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促使各国开始更加关注内需市场。无论从中国经济转型出发,还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带来的影响,促进消费和内需市场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从国际经验观察,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少不了消费金融的支撑。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力度全面加强,消费金融的政策生态也直接受到这一基调的影响。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正在转型中洗牌加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必然会面对诸多挑战。

  消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行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未来行业如何规范发展?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接受中国财富网采访时做出解答。

 

  中国财富网:我们观察到消费金融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最近消费金融频频“炸雷”,如何理解这个现象的发生?

  巴曙松:从数字上来看,仅在2017年1至8月,中国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28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6年全年增长额的1.54倍。其背后原因是2016年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网络零售平台在小额消费领域开展合作,行业开放度提高政策的扶持加上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金融公司在前两年(2016-2017)享受到市场红利,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速度惊人。火爆的市场体现了中国消费金融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数字背后也隐藏不少行业隐忧,需要针对性地强化监管。

  举例来看,消费贷等非房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实际上给一部分居民提供了风险更高的加杠杆渠道,特别是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消费者拉入房地产信贷市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出现逆转,这一部分居民的违约风险暴露,就可能造成金融风险。不只是部分消费贷有可能会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实际上,部分“现金贷”的多头借贷、暴力催收等问题也在实际上困扰着行业发展,一些机构的“恶意欺诈”、“重复授信”问题也埋下了风险的隐忧。

  此外,消费金融机构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年轻、低收入人群,借贷准入门槛比银行业金融机构低,覆盖了传统金融机构客户群的部分空白,但也要面临更多的风险及更高的不良贷款率。根据市场上的公开数据,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上升趋势,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也在持续走高,且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商业银行。虽然这里面一部分是因为消金公司在获客上比传统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是由部分消金公司自身过分关注短期业绩、风险偏好较高所导致的。

  中国财富网: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巴曙松:一是资金来源渠道与融资成本制约行业发展。根据当前中国的监管要求,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ABS和同业拆借资金。其中,消金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融资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从盈利指标来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最近三年连续盈利才可能发行金融债券,连续两年盈利才可获得准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目前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只有7家。

  2018年以来,总体上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有所走高,资金压力有所上升。一方面,监管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要受到监管机构审慎管理、银行理财投资等资管资金不得投资于现金贷、P2P机构不得撮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参与P2P网络借贷等。另一方面,监管对消金企业的高杠杆率进行了严格限制,不仅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的ABS融资计入表内,且对于超比例规定的公司,应制定计划限期达到要求。在全面“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面临较大去杠杆压力,资金来源渠道约束与资金成本上升成为消金公司的明显挑战。

  二是企业风控能力将面临更高要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仍有9.6亿人无正式信用记录,大部分消费类贷款客户都是无信用卡无征信的“白户”,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传统个人金融服务的延伸,消费金融在更具普惠性、覆盖更广泛的长尾客户的同时,较低的客群准入门槛也为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还不足以支撑消费金融的整个审批及风险防控需要。虽然传统金融机构掌握着不少信用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封闭性高、获取难度大,多数数据无法与消金企业共享;此外,各消金公司之间的信息往往并不透明,通常是每个消费金融平台都单独采集征信数据,这不仅把数据采集场景相互割裂、数据源散乱,且每个平台的数据都未能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处理,使得各平台的征信信息形成数据孤岛。一旦形成数据孤岛,就可能出现多平台重复借贷、借旧还新等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服务对象的快速下沉,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客户风险自然相应上升。当信贷规模急剧扩张时,一旦消金公司面临的违约比例上升,就很可能使整个公司的经营难以为继。

  中国财富网: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淘汰率十分高,对于消费金融企业和整体行业环境来说,未来方向在哪?

  巴曙松:在强监管时期,业务合规推动的行业洗牌、内部风控加强、消费场景拓展将是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方向。对整个行业而言,建立完善互通的个人征信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中国金融去杠杆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杠杆加大、家庭债务上升。一方面,可以依托监管的力量引导市场,严控个人及家庭单位的过度授信;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应加强风控能力,根据不同的目标客群、产品类别建立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政策。

  同时,监管趋严也提高了对消费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的要求。消费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将成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是目前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上,消费场景过于局限在较小的范围。银行信用卡应用行业渗透率较高,而面向特定消费场景(例如:装修分期、教育分期、医美分期等)大多处于用户培育阶段,未来有较多提升空间,预计也会是各大消费金融机构争夺的主战场。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与政策基调下,中国的消金公司只有发掘出更多元化的场景,把好的产品与场景结合起来,深耕细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金融行业形成差异化经营,才能在 竞争中实现平稳的业务增长。只有将风控体系、资金管理能力与场景端形成有效融合的消金公司,才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消费金融行业较低的客群准入门槛从源头为消金公司带来更高的客户风险,当前还不太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也制约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加快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库,逐步形成覆盖人群广泛、信息多元的征信数据库是整个消金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各平台之间应努力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分散在不同金融机构和单位间的信用数据、消费数据和其他生活类数据,助力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