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东北振兴关键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发稿时间:2018-07-11 15:27:56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高宏伟

  东北经济企稳向好趋势已经显现,需要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进程。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下狠下功夫,营商环境改善不仅包括缩短负面清单,也包括重塑社会信用、公共道德,重塑正确的价值理念;要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上狠下功夫。通过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创新构建东北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供给质量;要在培育关键发展主体上下功夫。从激励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培育关键发展主体。

  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

  与会专家认为,国内外局势变化与东北振兴息息相关,东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局势变化,尤其是东北亚局势变化为东北振兴带来的战略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进程。

  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进程

  东北大学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些好的迹象,一是营商环境政府改善力度比较大;二是东北三省四市的经济形势企稳向好迹象显现。但是东北发展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国企改革的压力依然繁重;二是社保压力依然很大。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东北地区改革中的重要难点问题,也是东北振兴研究院重点研究的课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多边影响大于双边影响,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一定要在新的背景下研究东北问题的迫切性。迟福林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几点建议:第一,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内需拉动消费。当前,对内需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地方都不足,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第二,核心是改革。东北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要以改革来破题东北矛盾。第三,在改革当中,尤其要注意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不好,资本和人才就会往外走。在东北谈营商环境,要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一并考虑,而且可能社会环境更迫切。第四,东北地区的改革中,政府改革尤为重要。应该考虑政府如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来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第五,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放思想,改变理念。要采取具体措施,给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创造环境,由此才能创造一个解放思想的环境。

  区域经济学专家范恒山认为,针对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东北经济企稳向好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东北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体制机制上,需要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进程。他建议:第一,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下狠下功夫,营商环境改善不仅包括缩短负面清单,也包括重塑社会信用、公共道德,重塑正确的价值理念。第二,要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上狠下功夫。要通过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创新构建东北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供给质量。第三,要在培育关键发展主体上下功夫。从激励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培育关键发展主体。培育关键的发展主体,既包括企业和企业家,也包括干部本身。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以人民利益为基础,实现中国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扩大内需是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命题,增加中国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也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国策。东北地区应该紧密结合国内外局势变化,在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上下功夫,提前布局,以应对最新形势的变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改革开放40周年,需要思考东北如何通过思想解放来重塑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振兴东北仅仅研究经济是不够的,要把东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联起来去研究。例如,营商环境很大程度就是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要改善东北营商环境,需要树立一些改善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改善舆论导向,吸引外部投资东北。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认为,要实现东北振兴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以国企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进程。二是加大对民企产权保护的力度。三是社会政策调整。中国近些年已经开始进入消费社会,但是还缺乏配套的消费政策,应该明确提出建立福利社会的政策目标,并且将福利社会作为长期性的社会政策,这样才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

  充分利用世界局势变化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常态化和长期化,需要保持定力,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一是加快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重要战略部署,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彰显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变压力为动力,倒逼国内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市场公平竞争,实行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政策和投资准入管理制度,着力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水平营商环境,逐步提升中国产品的技术、品牌、质量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合作和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合力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国际经济治理改革,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四个新”。一是新思路,不以GDP为发展的价值标准。二是新重点,东北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需要新的衡量指标。三是新举措,通过结构性减税,重振东北制造业。四是新作为,多措并举推动东北创新创业大发展,防止人口大量外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占斌建议,第一,看待东北问题的要放到更高的高度,放到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角度,放到中美贸易摩擦争端的背景下加大研究,研究的范围也要扩展,把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中朝因素等都要纳入进来。第二,东北在新时代需要有一个类似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更加响亮的改革举措,提振信心。第三,东北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还需要有更大的决心来解放思想。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认为,人才和资本外流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成为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这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面对,共同解决,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形成新兴支柱产业,遏制资本、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满传认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应该重点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政商关系的问题。东北发展滞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国企过多。第二,政企关系的问题。第三,社会文化与营商环境的关系,因为东北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关键是怎么把它利用好。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认为,世界局势与东北振兴息息相关,东北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局势变化,尤其是东北亚局势变化为东北振兴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速东北全面振兴。张燕玲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三条建议。第一,充分利用借鉴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以东北地区与东南三省的省市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快对先进地区经验的复制、消化和理解,着力深化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第二,加强对“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前布局。第三,讲好东北故事,用好几张名片。东北地区具备做好做精做大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养老等方面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东北地区应该将这些特色服务业做大做精做强,同时加强舆论宣传,重点打造新时期东北的几张“新名片”。

  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开关牢牢抓在手上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认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改革释放发展空间和改善激励机制,改革要大胆尝试,给予改革探索过程一定的空间,要建立容错机制。

  全国工商联原主任陈永杰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发展还是比较快,GDP年均增长7%左右。但是与国内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日益下降。东北地区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是主要原因。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开放是东北振兴的力量来源,有目标导向的全面开放是振兴东北的不二选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最基本的经验。东北经济过去几年发展慢,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包括营商环境、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东北地区发展仍有巨大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出路还是要加大开放力度,通过开放改变东北的产业结构,通过开放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起来,通过开放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姜晓秋认为,抢抓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抓住拉动内需的重要机遇,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重要的战略支点,文化产业不能仅仅从一个产业来看,需要把握住文化产业,文化驱动的发展规律,立体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进一步的转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宇认为,东北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开关牢牢抓在手上。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要率先创新,给东北全域提供支撑,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四城市的率先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4+X”的区域创新格局。东北四省区应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找准定位,扬长补短,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分工互补的区域创新整体,成为带动全域创新发展的引擎,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中赢得未来。

  据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直接指导下,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的新型高端智库。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