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八项规定,激发当代中国风气之变

发稿时间:2017-10-11 14:12:52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拯

  今年的中秋、国庆两节,市场上简装平价的亲民月饼琳琅满目,豪华包装的天价月饼难见踪影。耐人寻味的是,在媒体和公众眼里,这样的现象不再是新闻。这恰恰说明,在八项规定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改进作风驰而不息,清新过节蔚然成风。

  过节风气的细节,折射八项规定带来的巨大改变。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启了一场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刷新吏治的作风之变。有两组数据意味深长:全国查处的公款吃喝、送礼、旅游这三类问题,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2014年的占到76.1%,大幅降到2016年的7.2%;全国“三公”经费支出实现“四连降”,2016年中央部门和地方分别比2012年下降35%、50%。数字的大幅下降,背后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不懈努力。思想在夯实、作风在转变、顽疾在整治、生态在净化、制度在完善,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撬动着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

  八项规定,短短600多字,为什么能推动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世界规模最大执政党实现自我更新?这背后饱含着深刻的治党智慧。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实现了“高处站位”和“细处着力”的有机结合。八项规定刚刚颁布时,不少人不以为意,认为“吃点喝点”“转转看看”无伤大雅,但正是这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党和群众之间砌上了一堵无形之墙。正因此,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一开始就是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向全党宣示改进作风的重要意义,同时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

  “高处站位”解决了思想认识的问题,而“细处着力”则要解决方法抓手的问题。所谓“作之于细,累之成风”,既然不良作风起于青萍之末,那么改进作风也应该于细微处见决心,这正是落实八项规定的独特方法论。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到刹住会所里的歪风,从剔除月饼里的奢侈,到整治车轮上的铺张,八项规定利剑所向,可谓细大不捐、无远弗届,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最后串点成线、由点及面,形成改进作风的整体效应。小细节见证大改变,小切口推动大变局,落实八项规定这5年,为解决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提供了深刻启示。

  始终动真碰硬,坚持标本兼治。落实八项规定,从一开始就注重破立并举,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铁面执纪、寸步不让,形成令违规者知畏知止、收敛收手的压倒性态势,在治标基础上更进一步、着眼长效,有针对性地创新制度设计,把改作风的经验通过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能够施之长远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落实八项规定的过程,也通过触碰利益格局为改革扫除障碍。紧盯公款送礼,推动了财务管理改革;关注公车滥用,促进了公车改革;打击会所歪风,推动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可以说,八项规定具有影响全局的溢出效应,既是作风建设的代名词、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更是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如此强调。井冈山“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的告诫,延河边“把官僚主义者比作泥塑神像”的余响,西柏坡“一不做寿,二不送礼”的规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作风建设的脉络清晰而有力。八项规定,是这一脉络的历史延续和时代表达,把我们党打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也改变着中国并塑造着时代。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