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治国理政之道:人民共创共享共治

发稿时间:2017-08-25 14:49:42
来源:人民论坛网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是指导政党一切行动的思想,是当今作为治国理政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应对客观世界和指导实践而确立的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思想。十八大以来,一种思想要作为指导思想,需具备以下五个条件。文本依据:它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切思想;历史依据:既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能体现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新要求;实践依据:能解决时代课题和当今中国问题,能更好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进而推进实践创新,并能对当代中国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依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传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整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进而推进理论创新;意识形态依据:能够整合和统领当今各种社会意识,是最大公约数,也能较好地被民众认知、理解和认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是什么?从学理上看,笔者以为是“人民共创共享共治”。当然,这可以从学理和政治上做进一步探讨。“人民共创共享共治”具有五层含义: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共创”,即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称;“共享”,是指坚持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共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党政主导、人民平等参与、法德并治、协商共治的总称;“共创”“共享”“共治”分别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治理三种根本机制,“共创”与动力机制有关,“共享”与平衡机制有关,“共治”与治理机制有关,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活力,也使经济社会发展达至平衡稳定;“共创”“共享”“共治”分别关乎生产力(共创)、生产关系(共享)、上层建筑(共治)等社会结构的三个根本方面。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从方法论来讲,理念是从本质中提升出来的。本质,是一个事物之所以称其为这一事物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从具体内涵来讲,这一理念在三个关键点上体现出来:第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开篇之作,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演讲词。其主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主题,全篇的核心内容讲的是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演讲词的最后,强调要把人民放在我们心目中最高的位置。第二,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时,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是:把人民当作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共创发展成果;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显然,其中体现的核心思想及其精神实质,就是“人民共创共享共治”。

  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这一核心思想能够统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十八大以来,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目的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路径。这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德并治和协商“共治”。“共治”,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突出的一大亮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共创共享共治是三条根本路径,以“共治”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核心内容,可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障,“共创”“共享”是分别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两个根本方面,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并激发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积极力量。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新要求而言,经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蕴含着“共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共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主体进行协商共同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治理);社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基于公平正义的人民“共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使民众凝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是达至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共识”“共生”是服务于“共创共享共治”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要求人民群众在共建中达至“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中蕴含着“共治”,“共治”的目的,是既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这蕴含着“共创”,又达至社会平衡和谐稳定,这蕴含着“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促进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就是三条: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平衡和谐稳定,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能力。

  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蕴含着“共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调蕴含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绿色蕴含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开放蕴含着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合作共赢),最后一个就是“共享”。要达至“共创”、“共进”“共生”“共赢”和“共享”,“共治”是关键一环。其中,“共创”“共享”“共治”是最基本的。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既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体现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新要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社会发展就既具有创新活力,也能达到平衡和谐稳定;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发展时,社会就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达到平衡和谐稳定,于是就必须进行调整。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革命,二是改革,就当今中国而言就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今中国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对滞后,致使分配正义有所缺失,从而阻滞着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被凸显出来。创新活力蕴含着“共创”,平衡、和谐、稳定是“共享”的结果,也是“共享”的原因,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共治”。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主要体现为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新活力的社会,也是一个达至平衡和谐稳定的社会,又是一个能得到有效治理且具有良性发展秩序的社会,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它能否真正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共享,能否真正使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如果没有创新活力,人民群众不能共享发展成果,社会缺乏平衡和谐稳定,人民不能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得不到真正体现,那么,它就难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共产党执政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中国共产党能否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能否实现人民共享,能否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在生产力发展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坚持分配正义、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上层建筑上应实行转型升级,由国家主导体制走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言而喻,这三个根本方面的转型升级蕴含着“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进行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新要求。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能解决时代课题和当今中国问题,能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能解决时代课题和当今中国问题,能更好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进而推进实践创新,并对当代中国实践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千个问题万个问题,从主观和客观关系角度看,归根到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三大根本问题,即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动力机制)、发展不够平衡(平衡机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对滞后(治理机制)。动力、平衡和治理三种机制,是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命运的三种根本机制。在任何对象中,都存在着动力、平衡和治理三种根本机制。作为规律的实现形式,三种根本机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在其中发挥着驱动、平衡和调整作用。一个社会没有动力,就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社会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个社会既要有动力又要达到平衡,治理是关键。

  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基本方略如下:在动力机制上,着重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人民自主创新能力;在平衡机制上,着重提升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能力,切实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治理机制上,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人民参与“共治”。在当今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国际社会希望听到中国声音。要解决这三大根本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从“共创”“共享”“共治”入手寻求突破口,即用“共创”解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问题,用“共享”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用“共治”解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问题。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基于“人民共创共享共治”,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根本方面实现整体转型升级,进而推进实践创新的。显然,“人民共创共治共享”思想对当代中国实践发展可以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传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既高度评价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认为它以创新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又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的历史弊端,指出这是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非人道社会。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产”“共享”。“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传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进而推进理论创新。

  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就是“共创共享主义”。显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以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共享社会财富、劳动人民共同参与管理的“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人民共创共享共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推进了理论创新。因为它回答了我国发展起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整体转型升级这一历史方位中凸显出来的根本问题,即生产力发展上的人民创新活力问题,生产关系上的分配正义、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问题,上层建筑方面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民为中心、由物质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国家主导体制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和飞跃。

  “人民共创共治共享”思想也能整合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强调为人民服务,强调走群众路线,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然而有三个本质内容,这就是激发人们创造活力(与做大“蛋糕”相关)、达至社会平衡和谐稳定(与分好“蛋糕”相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相关)。

  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以解决“共创”问题,又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还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使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简称“共治”。这三个本质内容,又与当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时常讲的“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总问题紧密相关:激发人们创造动力活力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达至社会平衡和谐稳定讲的就是稳定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三个本质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能够整合和统领当今各种社会意识,是最大公约数,也能较好地被民众认知、理解和认同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僵化”。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遭遇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分化”。因此,当务之急我们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切实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思想分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掌握管控分歧的智慧和策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凝聚到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上来;又要寻求最大公约数,这种最大公约数之一就是实现“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能够整合和统领当今各种社会意识,是最大公约数,也能较好地被民众认知、理解和认同。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思想,能整合各种社会意识,被民众所认同,因为它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和公平正义,人民都是共创共享共治的平等主体,公平正义既能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又有助于实现人民共享,还有利于使人民参与国家、社会治理。“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也易被民众认知和理解,因为它简要明快、通俗易懂,让民众听得懂、记得住。当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教研部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