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机构改革当瞄准治理能力

发稿时间:2017-05-23 11:41:09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成友

  机构改革要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机构之间的职能冲突,上升到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匹配的角度来考量

  日前,山东省济南市正式启动市政府工作部门和投融资平台的整合调整,新组建六大投融资平台,划归市国资委统一管理,意在健全政府投融资体系,实现政企分开。这是济南正在实施的大部制改革的一部分,所有机构调整预计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

  在这次改革中,济南在“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部门体制的基础上,新组建了市城乡水务局、市城乡交通运输委员会、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实现“大水务”“大绿化”“大建设”“大交通”和“大外事”体制格局,市政府原有的44个工作部门减少至39个。宽职能,少机构,瞄准的不只是机构瘦身,更是治理能力的强化。

  说起机构改革的动因,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职能交叉重叠,“九龙治水”等弊端。这的确是行政体制改革中长期没解决好的问题。不过,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必须穿透机构的增增减减、人事的起起伏伏,落到治理体系的优化上来。换句话说,判断机构调整到不到位,不是看机构减了多少,而是要看结构是否得到了完善、工作格局是否更加合理。机构改革的核心,也不是“合并同类项”,而是根据“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到底”的原则来优化现有的行政体系,寻求比改革之前更强的治理能力。

  因此,机构改革要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机构之间的职能冲突,上升到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匹配的角度来考量。济南的大部制改革,正是着眼于解决“事关全局的关键、制约发展的重点、社会反映突出强烈”的三类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比如,“大水务”和“大绿化”,破解的是职责交叉导致的环节多、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大交通”则是通过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解决城乡分治、各自为政,影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新组建和调整充实的机构,有四个冠以“城乡”二字,为的是从体制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这些改革,其目标不仅是机构设置的优化,更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视野,济南的大部制改革,抓住了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和需求,不追求机构减少的数量,反而新筹建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等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改革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啃了“硬骨头”,动了“大手术”,更在于保持住了定力,拿出了大视野、大魄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难,不仅难在部门、岗位和人事的调配,打破原有格局和利益的阻力,还有改革先行者和其他地区、上级部门的协调问题。因此,地方上级部门思想是否足够解放,也是制约改革的因素。一位基层县委书记曾反映,他主导当地类似部门改革时,省里就有部门表示不理解,说你县里没有了对口部门,一些对口经费可能就不好下拨了。还有,改革后要防止反弹,毕竟,争机构、争编制、争级别的冲动是时时都有的。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看准了的改革,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推进机构改革,正需要这样的责任担当。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