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多证合一”怎么“合”?以“减证”推动“简政”

发稿时间:2017-05-03 10:58:5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赵文君)证照数量过多、行政审批过多,“准入不准营”,这些企业办证的问题困扰到你了吗?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对于企业有什么好处?

  假如开一个餐饮店,要有空调排烟设施、一定水平的卫生人员,相关工作人员要有健康证明。但实际上,要取得这些条件,就必须先把公司成立起来才能有。这在以前,算是困扰企业办证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2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全国实现“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了清理涉企证照事项的范围和要求、继续简化企业准入手续、个体工商户也将纳入改革范围。

  国务院审改办负责人吴知论说,一般是获得某项专项业务的许可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而具备某些条件就必须先有一个企业。如果改成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就可以先做筹备,满足条件再去申请特殊业务许可。比如在餐饮企业这块,凡是改成后置审批的,相关企业注册登记量明显增长了。

  什么是“多证合一”改革?就是将有关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等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大幅度缩短企业从筹备开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

  马正其说,“多证合一”改革从全面梳理涉企证照事项入手,从根本上推动证照的削减。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

  “多证合一”是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而不用为了仅仅去政府部门挂个号、备个案、提交一下信息四处奔波,费时费力。同样的信息,企业向政府部门提供一次就够了,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

  由于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多证合一”改革没有具体明确整合的证照项目。“多”到底是几,“证”是哪几个证,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马正其说,“多证合一”不能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多,而要实现协同多、联系多,以有效的协同推动更多的减(简)证。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将那些涉及企业登记性、备案性而非实质审批性的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以前企业拿着一叠证照、奔走于各个部门。马正其说,“多证合一”整合的是证照数量,精简的是办事环节、流程、手续和费用,但是证、照整合的背后,政府各个部门要履行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减少,有几个关键环节要做好: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充分交换;政府部门要通过主动核对企业信息,完成企业信息更新,真正做到将各部门的信息、服务和监督等编织成网,为公众提供更加节俭、更加便捷的服务。真正让“群众奔波”变为“信息跑腿”,“群众来回跑”变为“部门协同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