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群众要有获得感 干部就当有负重感

发稿时间:2017-02-14 10:32:30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秦国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联系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另一头必然是广大干部的负重感。

  负重是一种常态,人生本就在负重中前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群人都在背负着长长的十字架前行,其中一个人为了省力,不断地砍断十字架,但在最后遇到沟壑的时候,别人都用十字架搭成桥梁,跨越险阻继续前行,而那个“聪明”人,却因为剩下的十字架太短了,只能停在原地,追悔莫急。可见,人在丢掉肩上负重时,也往往丢掉了立足本钱。当前的改革,就是我们每一位干部应当扛起的负重,它砍不得,减不得,更丢不得。现实中,有的干部可能对这种负重没有思想准备,对任务倒排、进度报表等事项心生厌烦,对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等过程浅尝辄止,对第三方评估、督办督察等环节不以为然。殊不知,这正是不能减省的负重,是方案含金量、群众获得感的基石。在改革面临的硬骨头、险滩、深水区前,我们无法回避真抓实改、较真碰硬的负重,幻想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必然会留下“十字架太短”的遗憾。

  负重是一种责任,担当者总是自加压力。“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习总书记今年1月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党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我们不难论证这样一个模型,如果工作效果用函数表示,那么责任、能力就是其主要的两个变量,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力将趋近于常量,这个时候最大的变量则为责任,也即主要是责任决定效果。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徐守盛书记在2014年2月省委全会上庄严承诺:湖南,决不能输在新一轮改革的起跑线上。兑现这一承诺,不是照套政策、照搬经验的应付交差,更不是裹足不前、推诿扯皮的敷衍塞责,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研透湖南实情,聚焦科学发展,大胆探索实践,做到目标有所指、改革有所向,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不是一般的负重,挑肥拣瘦不行、拈轻怕重更不行,唯有主动担责、自加压力,才能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让改革释放更多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负重是一种境界,坚毅笃行方能实现超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弱者把压力当成压顶石,不堪重负,强者把压力变成垫脚石,拾梯而上。负重是过程,而不是目的,负重感最终需要转换为获得感,但获得感总不会那样轻易而来。改革是一场攻坚战,“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交替出现,“正面阻击、侧面夹击”时有干扰。力拔千钧,需要突出重点、找准焦距、击中要害;实现超越,需要咬定目标、卧薪尝胆、坚毅笃行。负重感转换为获得感的关键节点在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负重感转换为获得感的关键要素在于信念和意志。如果我们把百姓福祉记在心中,把发展重任扛在肩上,勤勉敬业,钻坚研微,“最先一公里”就一定能跑出“含金量”;如果我们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最后一公里”就一定能跑出“获得感”。

  “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让干部负重前行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自觉,把负重感转为传动力,化为执行力,我们就能把一张张改革效果图变成实景图,就能把干部的负重感变成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