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

发稿时间:2017-02-14 10:32:00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秦国文

  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总书记的一句“获得感”契合了人民期待,道出了百姓心声。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今年来,我们创新“四用四抓”推进机制,坚持用制度机制抓全盘,用调研调度抓重点,用内评外评抓质量,用督促考核抓成效,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一批批改革项目落地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年初省委深改组共确定9大类65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193项具体改革事项已有56项形成了制度性成果,93%的改革事项按既定要求和时间节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等改革项目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形成湖南特色,一批取得创新突破”的成效、特色、亮点。

  “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可否认,现实中,改革成效相对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群众获得感相对改革初衷仍不理想。有些改革有突破,但群众获得感不强,有些改革有成效,但群众获得感不够。多种因素表明,提高群众获得感还有很大空间,改革人还需要继续负重前行。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增强群众获得感应当成为改革的根本要求,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群众获得感,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维度:理论获得感、现实获得感、预期获得感。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总难让群众有理想的获得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对获得感的理解与把握有关。要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就必须全维度地认识群众获得感,全方位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理论获得感,也即方案制度本身蕴含的改革红利。之所以提出理论获得感的概念,是因为不少的改革方案的可能红利与实时红利经常有较大出入,不能吹糠见米,一眼望穿,让群众完整的直观感知,有些方案的红利不是人人均有,也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有,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城镇落户放宽了,但是,你不办理户口迁移,就感受不到这种改革成果。再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你不就医不入学,就感受不到。但制度是公平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改革的红利释放在那里,获得感的福利摆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在想享受需要享受的时候拥有这份获得感。

  作为改革者,我们首先就应当追求理论获得感的最大化,理论上行得通,现实中才可能做得到,理论上富裕,现实才可能满足。群众理论获得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改革的精确度。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精确发力,精准落地。如何做到精确精准,守盛书记在省委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就是要精确地把发展的薄弱环节理出来,把面对的险关难题标出来,把有效的方法措施找出来,就是要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接天线、通地气、重民生,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项往前排。只有“精确发力”,对着问题的症灶而去,群众才会拍手称快,获得痛快之感;只有“精准落地”,落在群众的最需之上,群众才会双手赞成,获得殷实之感。今年来,省委深改组审时度势,精确制导,把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往前推,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改革事项,释放了发展的活力,改善了民生事业,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这正是改革注重精确精准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改革事项牵头部门没有把握好群众获得感的首要关口,结果让人大失所望,群众获得感也就自然大打折扣。这样的改革也算改了,但仅仅是走个过场,完个任务,有了这样的改革,就难免会有人纳闷:总见改革实物量,少见群众获得感。改革的根本方法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针对问题,改革才改得准、改得对、改得好。提高改革精确度,需要精准把脉,问题看得准、不踏空;需要精当统筹,方案有内涵、有配套;需要精细操作,落实得要领、不走样。只有精准改革,才能改出真作风,改出真发展,改出真感情,改出真获得感。

  二是方案的含金量。方案的含金量是改革“最先一公里”的核心问题,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越多,群众获得感“金”的成色才越足。只有“最先一公里”能跑出“含金量,才有更多的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当前,个别改革方案的含金量不足,甚至锈迹斑斑,究其原因,还是一些措施没能接好地气,不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只会照猫画虎,被动传达上级文件、机械分解任务措施,甚至夹带部门利益,隐藏私货。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去广泛听取意见的改革,不去做方案的“二次创新”,含金量从何而来?没有含金量的改革方案,谁会买账?谁愿支持?哪有获得感?提高方案的含金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方面要靠方案牵头部门精心设计,加强调研深度,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设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真正获得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的改革红利。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机制的有力保障,建立改革方案的“质量监测”系统。为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并建立改革方案内评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每一个方案开展“望闻问切”,把脉问诊。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对户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对文化体制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等改革方案开展的内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现实获得感,就是改革落地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获得感是上述理论获得感的现实所得,是改革方案推出之后立竿见影的那部分红利。现实获得感是改革推进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衡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社会矛盾问题多的情形下,如何把改革举措转换为发展动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改革成果,是改革赢得广泛支持,不断冲破困难险阻的关键。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省把群众现实获得感作为改革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单独二孩”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真金白银”的改革成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到”的改革红利,由此也让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了改革信心与决心,激发了推进改革的动力与活力。增强群众的现实获得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改革方案的落实力。群众的获得感不是造声势、看架势、搞形式,而是要看改革方案能不能落实兑现,能不能见效获利。当前,我们有些改革举措推出后,群众感受不深、获得感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方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领导干部不想改不敢改,面对困难当“鸵鸟”,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地方和部门囿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些改革政策在执行中荒了腔、走了板,“好经被念歪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梗阻”是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加大方案落实力,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把改革举措落实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切实抓在手里、抗在肩头,做到凡事有人去管、有人去盯、有人去促、有人去干,改革方案的落实才有关键保障。其次要强化督办督察,建立完善改革任务台账管理、进度监测、定期通报、对账盘点等制度机制,对改革方案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直奔主题,直面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全面深化改革对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协同性问题,在众多项目推进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改革因为协同性不够导致群众获得感不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个别部门、单位对改革协同配合支持不够,横向不愿“同步走”,纵向不能“跟紧步”,对本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出力,对别的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给力。比如,简政放权中,“你放我不放”的现象反而让一些审批形成了“死结”,群众要跑的路不少,要办的事更难;先照后证改革,群众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确实容易了,但是办理许可证的时间仍然较长,增加了创业成本等等。因此,提高群众的现实获得感,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就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加强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和进度统筹,在改革顶层设计时强化系统思维,进行通盘考虑;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加强配套措施,实行“套餐制”、打出“组合拳”;在政策执行时,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改革合力,改革的协同性才会更好,改革红利才会充分释放。

  三、预期获得感,就是改革促进发展变化给群众带来的良好预期。改革既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快变量”,是指那些立竿见影的改革项目或内容;“慢变量”,是指那些触及深层次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的改革项目或内容。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是“快变量”,农民市民化是“慢变量”;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打虎拍蝇”是“快变量”,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慢变量”。群众对改革“慢变量”的信心,实际上就是群众预期获得感。增强预期获得感需要在两个“力”上下功夫。

  一是保持改革定力,让预期来的更早一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既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要面对正面的阻击,又要提防侧面的夹击,所面临的困难、阻力和复杂性远甚于前。要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持久战、攻坚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改革目标任务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这要求我们站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认准改革方向,增强改革的定力,盯紧改革目标,坚定改革信心,防止出现改革“一阵风”。特别是面对改革的“慢变量”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锲而不舍、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决心,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抓好落实,争取让慢变快,让群众的预期获得感早日化为现实。

  二是增强改革合力,让预期来的更多一点。《尚书•胤征》有云“咸与维新”,就是说要让所有人都参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回望历史,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立足当下,改革更是非汇集众智、凝聚众力不可成。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群众这样的反映:“改革像玻璃柜里的蛋糕,看得到摸不着”“改革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报纸上读到过,现实中没参与过”。这说明群众对改革的参与度还不高、获得感还不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增强改革的预期需要多措并举,虚实交错。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改革的意义、进展和成效,增强对“慢变量”的可预见性,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畅通改革参与渠道、健全改革参与机制,改革决策部署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制定改革方案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出台改革举措尊重群众意愿,推进改革落实发挥群众作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让改革形成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呈现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汇聚起更多的预期获得感。

  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把握了群众获得感的三个维度,改革工作就会更有广度、力度和深度。只要我们精心谋划,把改革的红利边界做大,增强群众理论获得感;真抓实干,把改革的红利内涵做实,增强群众现实获得感;有序引导,把改革的红利措施做硬,增强群众预期获得感。我们深化改革的理论、现实、长远成效就会最大化,老百姓眼前、手上、心中的获得感就会最大化。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