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接地气、能落地是制度设计的关键

发稿时间:2017-02-14 10:31:14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秦国文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始终关注并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体系设计如何做到接地气、能落地。今天,我就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吉首的实际,汇报三点学习体会。

  一、接地气、能落地要在市场上循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观点,我认为也是制度进化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改革设计首先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这也是守盛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的“改革的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改革创新的制度才会灵、才会实用、才有生命力。

  吉首这两年来推行的“红色股份”,就是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用活涉农资金、盘活农村资产,把农村基层组织、农民,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这“三方”利益,运用“红色股份”的纽带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基层组织工作边缘化的困局。《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经验,云南省委组织部也专门来函,借鉴我们的经验并启动了试点。吉首推出这项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在于我们对新形势下两个现实问题的深切忧虑: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正所谓“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作用的发挥;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组织不再是生产资料配置的主体,农民对组织的依赖度、归宿感大大减弱,基层组织工作的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红色股份”创新,正是运用了市场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资产入股、租赁等方式,依靠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当前的效果看,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的问题,而且让基层组织在服务市场主体中又重新回归到了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心,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明显提升。由此看来,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落到实处,就必须把市场作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调,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活市场主体,这样,才能实现市场功能和政府作为的最佳结合。

  二、接地气、能落地要在根本上找方法

  用最简洁的制度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少的制度解决最多的问题,我认为始终是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现实中,问题往往是不可穷尽的,制度设计如不从茎干、根本上着手,而是在树梢的千千万万万枝叶上纠缠往复,就会达不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象。从根本上找方法,形象地说,就是要把联系千千万万枝叶的根茎理清、找准、打通。

  譬如,关于干部作风问题,我们认为,其制度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政策弹性太大,制度约束太小;领导声音太强,群众声音太弱;长线指标太软,短线指标太硬”。而追根溯源,如何放大群众声音又是根本中的根本。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的制度设计能让群众意见管用、群众监督管用、群众评价管用,“四风”问题就自然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基于这些思考,吉首去年末创建并开始实施“群众意见挂号督办制”,开发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微信等软件平台。这也正是家毫省长讲到的“要善用电子信息手段”。基于网络系统的挂号督办制,有效实现了对干部作风“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无情化”监控;同时我们创建实施“举报代码制”,为群众构筑举报监督的安全通道;创建实施“终端考评制”,提倡服务终端在哪,干部的测评对象就在哪。这一制度体系的创新实施,让许多干部直言“喘不过气来”,然而广大群众反响良好。因此,制度设计只要能够抓住根本,就可以立即奏效,甚至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

  三、接地气、能落地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制度设计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要出台没有原则错误的制度易,要出台落地管用的制度难,因此,大而空的制度、疏而阔的政策也就越来越多,制度设计的精准程度不高,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不通。解决这一问题的总方法,我认为就是要处理好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关系,即“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许多政策制度的设计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五种关系,造成在条条之间、上下之间、区域之间不能有机对接,“一杆子插到底”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造成政策打架、政策失准,效果骤减,浪费巨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我们地方和基层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改革呢?我认为,当“一杆子插到底”的制度不再的时候,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上级的方法在基层复制,搞“一杆子接一杆”工程。必须要注意结合本地实情进行统筹,进行“杆子再造工程”,使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制度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体系,在制度执行的神经末梢上发力。譬如,在精准扶贫方面,现在中央和省压缩专项,给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县市一级就要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基于对扶贫政策和成效的现实思考,我们于去年初下发市委1号文件,启动实施“三农计划”,即整地聚农、强镇活农、开城纳农,目的就是增强扶贫开发的现实针对性,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项目的集约效应、产业的规模效应。让我们深受鼓舞的是,省财政厅、国土厅、交通厅对此高度评价,并深入吉首专题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策应当前扶贫政策的调整,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我们今年又提出了“四个精准”和“六定原则”,设计了“八张表格”,细化为“十个计划”。也就是以“精准摸底、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考核”四个精准和“以扶贫定导向、以底线定基数、以规划定项目、以产业定流向、以规模定额度、以速度定步骤”六个原则创新政策、细化措施,同时用十个计划和八张表格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力求做到既在对上衔接、部门协作中集合力量,又做在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上精细精准。我想,这种精准性的制度设计要求,不仅对于扶贫,而且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改革都是十分需要的。

  总之,我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市场是基调,方法是关键,精准是要求,尤其是在县市基层,只有在市场上循规律、在根本上找方法、在精准上下功夫,才能确保习总书记提出的制度设计“完备、稳定、管用”六字方针的完整实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