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创新发展需要“腾手补链”

发稿时间:2017-02-14 10:26:59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秦国文

  创新是什么?其内涵比我想象的更加丰富。特别是听了前面那么多前辈、专家的精彩演讲,对其内涵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不过,我今天关注的并不是它的内涵,而是它的外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活动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如果说这根链条的两个端点,一头是技术供给,一头是市场需求的话,那么我认为,中间有一环重要的链子就是创意。在这里,我汇报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创意是创新活动中甚为关键的一链。创意又是什么?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可就是这种想法让创造有了动力,让需求有了空间。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国是科技大国,在顾客期待的很多产品供给上其实不缺技术;中国更是人口大国,在普遍关注的消费需求上也不缺市场。但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是供需失衡、技术和市场脱节,是“爆买”“扫货”几乎成了海外中国游客代名词。人们在惊叹那种绝妙创意,而去追捧那些创意产品时,其实已经为创意的重要性给出了“用脚投票”的结果。创意就是这样,一头连着市场需求,创造消费,刺激消费;一头连着技术供给,引领创造、激发创造。

  大家常用的自拍杆,有技术门槛吗?没有;有成本难关吗?没有。那这种产品的横空出世,并在短短时间内风靡全球,被誉为“人手一杆、自拍无忧”的“神器”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创意,是创意者在捕捉人们自拍的现实需求中激发出的创造性想法。再看双立人指甲刀,没作任何技术突破,仅仅是一个刀口双弧形设计,就让自己的产品独树一帜,就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其实,很多的需求不是市场天然就有的,也不全是技术进步自然形成的,而是因为创意不断创造的。同样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创意,我们想过开车导航吗?没有创意,我们想过使用微信吗?没有创意,我们想过滴滴打车吗?没有,至少绝大多数没有。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款改革信息系统平台,创新了“四用四抓”工作机制,以改革的方式推进改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形成了示范效应。这个产品有技术难题吗?显然没有,大多软件公司能开发。与我们合作的湖南创源科技感慨地说,没有我们的想法就不可能做这样的产品,没有这样的产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市场。他们还说,正是这一次合作改变了公司的定位,由此看到了开发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广阔市场前景。

  第二,创意是创新活动中相对薄弱的一链。在整个创新链条中,创意,也许因为它仅仅是一种想法,而让人不以为它是值得关注的成果;也许因为它不像技术那样有着严格的创新标准,而让人不以为它是值得看重的劳动;也许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未来趋势,而让人暂不知道它未来的价值。正像马云创业之初,带着他的创意去推销而经常吃闭门羹和遭白眼一样,创意之初总是不那么起眼。也许正因如此,创意就成了创新活动中相对薄弱的一链,我们也就总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新技术不管用、新产品不好用比比皆是,廉价产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消费外溢、海外抢购成为潮流,国外的马桶盖、电饭煲样样受宠,商品高价却受人青睐。

  因为创意这一链的薄弱,于是整个创新链条的运行就出问题了。在供给端,他们看到的不是围绕需求的创意,追求的不是满足需求的创意,而是政府的支持政策。因而,为争取资助而创造。而在需求端呢,他们看到不是心向往之的产品,而是供给端自娱自乐的游戏,因而为心怡商品而外购。所以,套补的现象、骗补的现象就不断出现。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年内中央财政将斥资扶持1000亿元之巨,但很多企业不愿下大力气研发创新,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敲敲打打,躺在补贴上过日子,甚至出现金龙汽车骗补被罚款8亿元的案例。这样的例子在家电下乡、光伏产业等领域时有发生。这样的现状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创意是创新活动中需要发力的一链。在创新发展中,政府不可谓不急,也不可谓不重视。但在整个创新活动的链条中,政府的主要精力往往只关注到了供需两端,而忽视了中间一链,从而在创新活动中动力源不足、方向感不清。那么,要在创意这一链发力,政府有形之手需要腾出空来予以支持。从哪里腾出空来?从越位之处、错位之处腾出空,把多与少的失衡调整过来。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主导。创意往往源于奇思妙想,具有活跃的天然属性,需要更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就像上午高尚全老先生讲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和引导,让创意有未来。微观上,应减少干预,发挥市场作用,让创意能落地。要多一些滴灌,少一些漫灌。优化政策扶持模式,少搞避免巨额补贴、直接投资等“大水漫灌”方式,多使用更加精准的“政策包”,真正让奇思妙想有生根发芽的土壤,让创新创业者有实现梦想的舞台。要多一些托底,少一些拖沓。把更多精力放到优化创新环境上,为创意创新保驾护航,真正实现“零成本创新、零风险创业”。

  我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个“人人都是创客,事事皆可创新”的时代,创意是成本最低、价值最大的资源,是“汗水型”、更是“智慧型”的资源。政府只要“腾手补链”,创意的星星之火就会形成创新驱动的燎原之势,就会收获创新发展的累累硕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