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

发稿时间:2017-02-14 10:25:14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秦国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是我省实现发展方式创新,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三个着力”,首要的是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必须正确把握好结构性矛盾的本质问题,标本兼治,精准发力。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当前,我省各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破题,在债务置换、企业减负、过剩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消化等方面收到了初步成效。但从手段方法看,需求侧管理思维惯性大,在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方面办法不多、效果欠佳。一些地方还是习惯于用权、不习惯于用法,习惯于治标、不习惯于治本,习惯于应急、不习惯于虑远,政府这只手伸得过长、用得过僵。有的把PPP的“经”念歪了,还是用过去“擅长”的BT模式;有的把去库存的“招”用偏了,总想着加杠杆;有的把降成本的“脉”把错了,还在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如此等等,影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让二者“各就其位”,关键要认清问题的根本所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让“无形之手”有力。淘汰落后产能也好,创造新供给也罢,一定要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只有市场灵起来了、企业活起来了,资源配置才可能高效率、低成本,才能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所以,千招万招,用市场的思维、市场的方法才是好招,以此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才能去而不返、降而管用、补而见长。另一方面要让“有形之手”有为。“无形之手”往往受制于“有形之手”,只有“有形之手”会为、有为,拿出“权力清单”,理出“责任清单”,“无形之手”才有发力的空间。改革的目标不是小政府、大市场,而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府不是不作为,而是更好发挥作用。“有形之手”不是在需求侧专长投资刺激,更不是在供给侧直接指挥企业,而是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加突出宏观调控和“服务”的属性,针对市场容易“失灵”和“乏力”的环节,加强预期管理和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场,为微观经济主体破除藩篱。

  二是以创新为动力,处理好“两个轮”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情况下都有“双轮”效应。改革和法治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双轮,创新和开放是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的双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有个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以实现“双轮驱动”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新旧动力衔接不够,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传统动力苦苦支撑但已经失去了后劲,新动力虎虎生威但还挑不起大梁。这充分说明,传统产能不能一去了之,新动能也不是一抓就行,传统动力的转换和新动力的培育,都非常重要而紧迫。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很多地方着眼于培育新动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这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对传统产业改革提升或放任不管、或束手无策。有的只想到破产处置要政策,不善于重组优化找出路;有的只有关停之策,没有转型之招;有的只是拖着、耗着,不敢壮士断腕、绝地反击,这种失之偏颇的举措注定难以见效。

  处理好“两个轮”的关系,实现“双轮驱动”,关键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既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供给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也可以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更好地创造和引领市场的潜在需求,把握和顺应新需求产生和变化的方向。创新关键是要激发企业活力,补齐创新“链条”,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注入双轮之中,实现飞速运转。一方面精准实施产业政策,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对工程机械、钢铁、有色、化工、农业等进行产业改造和效率提升,让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同时,通过集聚、发挥VR等虚拟技术以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新兴动能。另一方面充分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补齐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聚集等创新发展“链子”,加快《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改革创新文件的落地落实,打造政策洼地,形成创新合力,不断解决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多管齐下,实现传统动能转型和新动能异军突起,让“两个轮”“动力十足”,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三是以制度为支撑,处理好“两块板”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实践证明,无论是规范市场竞争,还是维护公平正义,无论是扬起“长板”优势,还是避免“短板”制约,都需要一套更加完整的制度。实际上,我省突出存在的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经济等“四块短板”,以及科技创新和民生短板,很大程度上仍是制度建设和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些发展短板和制约时,一些地方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制度供给这个根本,不是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工作代替改革。有的为补短板,总是拿财税、地价做文章,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盲目地去引进、去扶持;有的为做长板,不合实际、不接地气,一味地去跟风、去追新,这样的“蛮干”也可能带来一时的“日新月异”,但明天就可能“涛声依旧”,也可能拔出一个所谓的新兴产业,但明天就可能成产能过剩。当前发展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指向制度本身,制度越来越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处理好“两块板”的关系,让二者“齐头并进”,既要用制度创新让短板变长,也要通过制度供给让长板更长。首要的是强化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给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激励、引导市场主体做出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决策,最终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其次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增强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梳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需集中出台和落实的改革举措,打好组合拳,使各项改革措施同向发力,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发挥其基础性制度支撑作用。再次要着眼长远,克服去产能行政化、去库存短期化、去杠杆表面化、降成本无序化、补短板雷同化,防止急功近利思想对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忽视和伤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证经济体的健康。

  四是以省情为依据,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省情放在国情甚至世情中去把握,也需要把国情甚至世情结合到省情中来考虑,也就是要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既看省情,也看国情世情。各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地方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眼界不宽、境界不高,没有真正把握带规律性的特点:一是有一般性的理念,但没有一般性的模式。各地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同,改革的模式自然也不尽相同;二是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没有普遍性的方法。开放、金融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沿海地区注重的是政策创新、产品创新,内地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开放功能和金融体系建设;三是有永恒性的目标,但没有永恒性的结构。改革的目标是追求供需协调平衡,但没有哪个结构可以一劳永逸的实现供需平衡,因此要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让二者“炯炯有神”,必须内外结合、远近结合。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着眼大局,根据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绿色大省、内陆大省和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特点和“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实事求是地选择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家毫书记提出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指导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放眼全国,深入领会中央的精神实质,敏锐捕捉政策动向,及时做好战略融入和战略对接工作,在把握先机上走在前列;充分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符合实际的则用,见到成效的则取,受到肯定的则试,避免坐井观天、自娱自乐。同时,“两只眼”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是根本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重要检验。长痛不如阵痛,苦熬不如苦干。只要树立必胜信念,不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懈怠、有风险而躲避,就一定能坚决、彻底的打赢这场战争,早日收获改革红利。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