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抓住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

发稿时间:2017-02-10 11:15: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郑新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这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市场需求快速扩张,供给不论优劣都有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方式既缺乏压力也缺乏动力。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换挡,市场需求扩张放慢,需求结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加快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进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提供难得历史机遇。抓住并用好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高农业供给效率。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是供给结构上的一大短板。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劳动力可利用劳动时间大量闲置,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进而导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也制约着农村6亿多人口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因此,聚焦城乡一体化改革,消除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城乡市场和城乡产业融合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的目标,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出了部署,当前应加快落实这些改革部署,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为此,应当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一个整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城市户籍制度等改革,畅通城乡沟通交流渠道,把城市的资本、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引入农村,促进农民工留守亲属进入城镇定居。这必将释放新的巨大发展能量,成为新阶段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改革投资体制,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目前,不少个人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过剩,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还明显不足。包括交通、环境、市政设施、教育、医疗、信息、文化等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投资体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把社会资金引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各级政府应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发公共产品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经营。在政府主导下,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和第三方治理制度,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吸引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从实际出发选用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方式推行PPP模式。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释放需求潜力、稳定经济增长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激励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完善对企业和研发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带动产业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近几年,“营改增”改革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放、管、服”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从产值比重特别是就业比重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更多支持,以创新创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