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发稿时间:2017-02-10 11:14:42
来源:《求是》作者:郑新立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坚持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创新的这一论述,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创新的内涵,并对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总体要求。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永不停息,理论之树常青。我们要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38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首先得益于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需要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对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做出新的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前瞻性、有效性。

  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制度创新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相对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美国能够长期保持全球科技领先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激励科技创新的环境。一方面,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美国,企业不创新就难以生存下去。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在科技创新的萌芽阶段、完善阶段以及工程化、产业化阶段,分别有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创业板市场等,为创新者提供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重视发挥政府作用。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有重大带动意义的创新工程,与企业合力攻坚,带动了全球科技进步。比如,美国政府提出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天航空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制造业复兴计划,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们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缩小同美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就应当先把他们的做法学过来,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在创新上的协同作用。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更加璀璨的根本原因。当今世界,创新正在引领全球变革,给中国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优势,从各个方面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带动各方面创新,使中国文化和中国创造逐步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加快农村、中西部和社会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差距上。因此,区域差距的本质也是城乡差距。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这是一大亮点。但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达2.7∶1,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成为“十三五”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当前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明了方向,抓住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发展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目前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不平等。城市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已全部商品化,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和使用的土地、厂房、设备、住宅等,都允许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农村的土地、住宅等产权制度仍不完善,农户对土地和房产等的财产权仍未落实。因此,农民就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这是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上最大的不平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二是户籍制度中隐含的福利不平等。尽管2.8亿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农村户口身份,他们享受不到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三项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和住宅制度的重大突破,赋予了农村土地和农民住房以商品属性,明确了农户对自己住房的所有权、对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法人财产权,为发挥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为农民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居住地和户籍、通过转让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获得财产性收入打开了一扇大门。“十三五”期间,如果能做到以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为抵押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投入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将在城市资本的堰塞湖上打开一个缺口,由此激发出的巨大需求潜力不仅可以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使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结构性矛盾的又一表现,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市政、文化、体育、信息等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广大人民需要。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原因在于过去主要靠财政投入,财力不足导致发展缓慢。“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改革投资体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使公共服务投资也能获取合理回报。这样,就能把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吸引到公共服务建设上来,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坚持绿色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当前实践看,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举措。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舒适宜居的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能够把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吸引到环境治理上来,使环保产业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谁污染谁付费制度和第三方治理制度等,其核心就是建立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使投资环境治理和环保科技研发能够获得合理回报。同时,要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使所有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绝不让认真执行排放标准的企业吃亏、弄虚作假偷排的企业获利。事实上,我国环境治理,既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就是一个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放在建立治理污染的体制机制上,增强了人民对改善环境的信心。更要看到,用发展环保产业的办法来治理环境,也打消了一部分人在认识上的顾虑,不再认为增加环境治理的投资必然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把环保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把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优美的环境等共享产品也计算为GDP,是我们在发展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必将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我蓝天碧水定能尽快得以实现。

  四、坚持开放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目标,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提出来的,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首先,要搞好内外需协调,坚持进出口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逐步实现从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出口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要扩大服务出口,尽快改变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在全球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要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努力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出口;通过国际并购,利用国外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通过购买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权,打破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通过到海外搞加工贸易,带动国内零部件出口;通过到国外承揽工程,带动国内建筑材料和工程设备出口。要通过海外投资,针对进口的大宗物资,如石油、铁矿石、大豆、棉花、棕榈油等,建立稳定的海外生产供应基地和港口、仓储、运输设施。其次,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扩大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开拓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第三,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一方面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投资结算工具和储备货币在海外的流通量,扩大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双边互换规模;另一方面在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水平的同时,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第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同时重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38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处于较高水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步骤,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获得了大幅提高,已经到了突出强调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三五”时期,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当务之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决战决胜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变输血为造血,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现在,很多沿海城市都存在招工难现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个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劳动技能,鼓励异地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捷径。对那些缺乏劳动力的困难家庭,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宜采取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使他们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严密、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创新发展在发展全局中起着引领作用,协调发展构成发展的平衡机制,绿色发展体现着发展的质量要求,开放发展是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共享发展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只要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就能在创新的引领下始终保持充沛动力,在协调的平衡机制作用下避免摇摆和波动,在绿色的发展约束下更可持续,在开放的推动下实现与世界的合作共赢,在共享的激励下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我们坚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将犹如一列全速前进的高速列车,平稳、安全地行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