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如此受关注?

发稿时间:2017-02-10 11:02:35
来源: 时事报告作者:马克

  没有哪一项制度改革像收入分配改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年初,新华网做了一项题为“你最关心的话题”网上民意调查,在18 个热点问题中,“收入分配”的点击率高居榜首。半年过去了,从官方到民间,有关分配改革的讨论有增无减,“调整收入分配”已成了今年上半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分配领域的诸多专用名词如“基尼系数”、“贫富差距”、“劳资冲突”、“利益集团”、“分享增长”之类的字眼,在公开媒体和互联网上随处可见。

  收入分配为什么这么“热”?

  首先,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我国基尼系数在2000 年就超过了0.40,目前已经达到了0.47。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在0~ 1 之间,当数值处于0.3,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 是警戒线, 超过0.4,处于0.4 ~ 0.5 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 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基尼系数高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其公布的135 个国家中名列第36 位。我国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 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收入分配差距拉开的速度非常快。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通常是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往往是经过几代人之后才表现得比较突出。而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几乎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拉开的。由于收入差距扩大速率过快,社会面临较大的失衡压力。

  第三,分配不公问题突出。当前,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大,尤其是垄断行业收入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 倍左右,2000 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 倍,到2005 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88 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 ~ 3 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 ~ 10 倍之间。

  第四,公共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不足,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社会焦点越来越集中于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但仍受到身份、等级、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尤其是近年来房价暴涨的形势下,住宅公共政策尚未健全,一方面使得少数炒房者迅速“暴富”,另一方面使大部分群体基本居住权受到威胁。

  第五,互联网和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类似“富士康事件”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社会,有关收入分配的各种信息、观点不仅可以方便地从新闻媒体、网络获得,而且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视野越来越开阔。因此,如同任何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信息都引起超越以往的关注度一样,收入分配改革的话题也必然引起高度关注。

  新一轮改革的新特点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收入分配改革。早期的收入分配改革,从农村承包经营制到企业利润留成,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启动了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引擎。但与早期不同,当前的收入分配改革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改革背景不同导致改革的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平均主义盛行的改革初始阶段,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改革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国家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分配关系。而目前的收入分配改革是在收入差距扩大、分配关系不合理或不公平现象突出的背景下展开的,其重点在于消弭不公,效率与公平兼顾,且更加重视公平。

  其次,早期改革发生在经济短缺与普遍贫穷的背景下,利益结构相对简单,反对平均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改革的切入点较为集中。而目前的改革是在利益分层明显、新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形势下进行的,改革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分歧,社会博弈的特征非常明显,强势利益集团影响力不断增强,比如说国有垄断企业就是改革的难点。

  在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改革的复杂性远超过早期,需要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改革配套进行。

  第三,早期改革具有明显的“增量”特征,什么意思呢?即通过“做大财富蛋糕”的途径,使社会普遍受益。目前改革针对的情况是,“财富蛋糕”很难“普惠”于社会,并且还有可能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即所谓“蛋糕切不好就难以做大”。这表明,收入分配改革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心理失衡,而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早期改革中权力的负面作用远小于当前。早期无论是干部还是社会大众,普遍怀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想主义,所谓“人心思变”。

  同时由于社会剩余相对有限,市场化刚刚起步,权钱交易的规模很小。目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回避权力的负面影响,无论从人们的实际感受,还是从各种公开、内部的信息披露看,公权私用、权钱交易的范围与规模与早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没有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分配制度的改革就难以推进。

  第五,早期分配改革主要是搞活微观经济,激发社会创造财富,相对而言,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基本没有太大的动作。目前的改革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型十分紧迫。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形成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关系或机制,有效缓解和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