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权利是法治的元概念

发稿时间:2017-01-12 15:10:08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金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被提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权利角度来认识法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权利可作为法治的元概念

  权利可以作为法治的元概念,“元”在这里指基础、本源、来源的意义。从法律的历史源头来看,古罗马表示法律的Jus和Lex两个词,Jus指法、权利,同时也有正义、衡平、道德的涵义。Lex则指具体、明确的规则。权利是现代法律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如果把法律体系划分为私法体系和公法体系,权利概念既是私法体系的元概念,也是公法体系的元概念。民法是私法最为典型的领域,权利体系则构成了民法最为基本的架构。人身权、物权、债权、亲属法和继承法上的权利、知识产权等构成了民法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体系。从权利的作用和功能的角度看,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则是民法体系运行和展开的基础。公法体系当中,一般认为社会契约论确立了现代公法体系的理论基础,而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权利是权力的来源。

  法治进步的每个节点都可以看到权利体系的某种发展

  权利意识分为财产权利意识、政治权利意识、人身权利意识、社会保障权利意识和文化权利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权利意识的觉醒主要集中在私权领域,特别是财产权利意识的觉醒,表现为追求在经济上过有品质生活的权利。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这一主题,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推进制度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依法保障“公民四权”。“公民四权”主要属于公法上的权利类型,这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将保障权利作为法治建设的支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公民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对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要求和表达诉求、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政府提出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也是我国公民“公权利”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我国发展进程中也展现了从“私权利”意识觉醒到“公权利”意识觉醒的重要转变。

  尊重权利是让法治成为公民生活方式的基石

  有学者认为,在当下,法治建设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完善法律制度,更在于全社会严格地依法办事,让法治成为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让法治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在法律领域,权利话语占据着主导地位。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就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对自身权利的敏感与维护。

  首先,尊重权利就要具有权利认知或权利意识。在实际的生活过程当中要具有对某种权利的敏感性,敏感于自己的资格、利益,敏感于采取相应的手段或提出相应的主张。生活当中的话语如“这是我的权利,你不能侵犯我的权利”就是一种权利敏感性的表达。生产商未标明转基因食品,则敏感于消费者的知情权;政府对关系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调整不让其参与,则敏感于公民的参与权和听证权;网站长久保留个人的浏览信息,则敏感于公民的隐私权,等等。

  其次,尊重权利就要明晰权利的界限。界限意识是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权利不能被滥用,个人权利具有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他人权利的边界。界限意识还意味着权利的分明,个人与集体之间界限分明,个人与个人之间界限分明。

  再次,尊重权利需要树立权衡意识。“两权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法治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不同权利类型之间的平衡。法治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一种和平的生活方式,原因之一即是法治在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和妥协。权利不是一种极端的话语,具有权利冲突是一个社会状况良好的表现,权利的冲突、利益的较量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平衡和妥协的艺术。

  最后,尊重权利需要重视责任意识,敏感于自己的权利,同样也敏感于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外在于权利,而是包含于权利之中,二者不可分离,法治的核心即是在于每个人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和到位,不能将责任与权利彼此分离或切割。承担责任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必然,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尊重。相应地,责任对权利的限制也是一种内在限制而不是外在限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