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发稿时间:2017-01-11 13:40:50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作者: 石小敏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了三四十年了,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各方面的总结也挺多。之所以重温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就是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是什么呢?我先从经济说起。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觉经济增长愈来愈难,压力越来越大。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国内两位教授做的一个很严谨的研究,文中说我们的统计方法用的是生产法,GDP增长还有6.7%。如果改用收支法,把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指数算进去的话,中国的GDP大概只有4%-5%,主要是因为近两年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大宗产品价格变化剧烈。如果这两年GDP增长6.7个百分点,实际只有4-5个百分点,那么两年加起来增长不到10%,但是这两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也接近10%,从6.1%左右到了现在6.7%,接近6.8%。如果这两年的GDP增长以美元计,实际上趋近于微增长或者零增长。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一个重大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中国的高速增长,从老五到老四,从老四到老三,从老三到老二,快速跨越,在经济总量上越来越快地接近老大,把老三、老四越甩越远。现在开始停滞逆转了,我们跟老大的距离在拉大,而老三跟我们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中国所有的经济问题当下都聚焦在汇率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在老二这个位置上已经好几年了。现在的汇率却回到08年了,下一步会是什么样?有一些乐观的看法说中国经济已经到底了,还有很多看法却不是这样。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采访了有关权威人士,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中国当前经济》,这篇访谈代表了国家最高层的意见,表达了他们对现在经济问题的高度关切,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比以往要更加严厉了,不再像以前好像还有很多办法去解决。而且这两年,我们每一次对经济做稍微乐观的估计,实际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

  现在有一种判断,说人民币贬值的可能还会继续。国际金融界和国际投资界在2016年前后就这个看法达成了共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英国金融时报在今年5月份左右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债务如何收场》。紧接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中国进入SDR之前来中国商讨中国如何处理债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中国最好的伙伴,坚决支持中国进入SDR。中国债务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现在大致上的估判,取中位数,中国的债务总量是由政府的债务、中央和地方两级,加上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务组成,相当于GDP总量的200-300%之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在解决债务问题,普遍认为这是一场资产负债表危机,简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自2008年以来,全球总债务增长60%左右,而中国债务增长了4倍以上。这个压力也明显反映到中央最高决策上,随后出台了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推出来已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大概最难的是“去杠杆”。因为产能现在去了点,库存去了点,就算政府不管,企业也要做这些事情,但是去杠杆太难了,我们实际上还在加杠杆。有人说,2015年中国的债务增长超过了美日欧三个经济体的总和。今年年初又出现了一轮房地产的房热,国庆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杭州G20峰会之后紧接着开年会,在会上对中国提出建议,一定要控制房地产泡沫。结果,十一期间我国十一个地方政府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国际舆论对中国也有很大的警醒。现在这个杠杆问题带来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本来大家有点乐观,说中国债务高没有问题,外债没有多少,主要是内债,我们可以解决,但是内部的债务主要靠发票子来解决,必定要影响到人民币的汇率,导致汇率贬值。过去,我们每收一美元发出6-7元人民币,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央行实际上实行的是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准美元本位制,这就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长期坚挺的根基。这个根基在2014年6月脱落了,当外汇储备到了顶峰开始回落的时候,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便与美元脱钩了。如今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越来越多的是跟债务的延续相关。包括财政搞的转换债,商业银行买了转换债,头寸不够了就到央行兑现,央行设了抵押贷款项目,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实际上便与债务链条连接起来了。这也就构成了人民币不断贬值的现实背景,所以压力很大。

  如果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当人民币贬值超过临界点的时候,根据各种经验,中国会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人民币贬值会带来进口的输入性通胀,抬高国内的CPI指数。人民币贬值使很多国内企业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大幅下降。所以我们感到,去年到今年以来最高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反腐败这个问题上的同时,也越来越分出更多力量关注经济,想办法解决难题,包括供给侧改革就是一种设计。

  在中国,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是高度关联的,所以,总结我们的经验,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甚至相互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非常宝贵的经验。

  那么,我们深切地理解反腐败、调整人事的艰难,这件事情充满了风险,极其消耗心血。但是,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越来越多地需要兼顾到经济发展本身。怎么兼顾呢?比如说很多改革停在文件上了,落实不下去,但是这个文件的设计能不能跟反腐更多地结合起来呢?老百姓说守着粪坑打苍蝇,还不把人累死,所以打苍蝇要跟填粪坑结合起来,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填粪坑就是堵塞制度中那些导致腐败、导致权钱交易的漏洞,在经济领域就是更多地破除不必要的垄断,促进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的竞争,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本,本质就是解决现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把这些结合起来,恐怕是十九大前后的迫切需要。

  经济和政治的结合需要勇气与艺术。1989年,我们遭遇了一场风波后曾经遇到极大的困难,怎么摆脱这种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我们的压力又加一重,最后是邓公南巡,用开放带动改革,沿海促进内地,用经济变革的办法走出了经济和政治的双困境。但是,1997年我们又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朱镕基总理坚持改革,推行几项过硬改革,汇率改革、银行改革、机构改革、住房改革、打走私、反对特权机构经营公司,包括企业改革,这些仗个个都是硬仗。像企业改革,1996-1998年,国有企业从11.38万家下降至6.5万家,几千万国企职工下岗,堵塞了银行坏账和财政补贴的漏洞,而且连带着把市场的基本劳务成本降到市场化的水平,更多地接近我们农民工的水准。同时调整了对外资的政策,放宽了原来跟国企合资合营合作的三资企业在控股权、产品内销比例等方面的限制。所有的改革,包括加入WTO,为之后的大开放,特别是跨国公司大量向中国转移制造能力创造了条件,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使得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连续若干年里平均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使得中国的中低档制成品打遍天下无敌手,人民币在别人逼迫下不得不进入渐进升值区段。回想起来,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那个时候改革非常难,朱总理是在位上挨骂挨抱怨最多的总理,但是他挖坑种树,惠及后人,也是离任之后口碑最高的总理。改革有时候会伤痕累累,要敢于担当,把政治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缺口适当衔接起来,这是中国的一个经验,体现了邓小平式的高度智慧。

  如果把中国政治上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它的效果要比单搞经济改革大很多。比如说,我们过去的改革,农村改革就是政治和经济一起动,两条腿走路,实现联产承包制,取消了人民公社,农村改革焕发了活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十多年的超常规增长,加上乡镇企业和农民工跨省打工,支持了中国经济增长二三十年,这都是我们的经验。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大道理管着中道理,中道理管着小道理,大道理是理念,中道理是制度,小道理是政策。比如说汇率的政策,大中小道理一起动,大道理的力量是中道理的十倍以上,中道理的力量是小道理的十倍以上,大道理动了方向就明确了。邓小平南巡就是大中小道理一起动,市场化是理念层面,开放性体制是制度层面的,小平同志话一出来,浙江的小业主们立马把房子卖了办企业,他们为什么信小平?!所以要有这些层面的配合。还要在中国树样本,在中国还有内在活力和后劲的特大城市,在我看来,一是深圳,二是重庆。深圳比一般的城市要超出一个发展阶段了,基本没有陷入上一次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当中去,而是进入了社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阶段。重庆市在那个模式当中,发展城市化,解决大城市大农村结合的问题,做得相对好,重庆的房价始终比较稳定,城镇发展惠及了广大农民。听说习近平总书记到深圳来,今年年初到重庆去,也给了好的评价。树立样本,让大家仿效,也是向中央看齐。

  我想,今后一两年,我们吸取自身的经验教训,把政治的刷新和经济改革的需求更好的结合起来,中国才能够克服眼下的困难。我们其实有足够的经验,而社会也有足够的智慧,问计于民,扩大参与。我们的大梅沙论坛办得很好,我希望我们的大梅沙论坛继续办下去,成为能够实现和落实“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之一!

  谢谢大家!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