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监察体制改革的“三强三弱”

发稿时间:2016-11-23 11:30:47
来源:澎湃新闻作者:李永忠

  李永忠: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乃是不争的事实。最早,想用行政体制改革代替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受阻后,又以行政机构改革代替行政体制改革,但先后六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无功而返。

  但谁能料想,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六中全会正式确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后十天,中央便确定在北京市、浙江省、山西省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我研究制度反腐三十多年,也未能想到中央能以如此广度、强度、力度来高调推进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政治改革”。

  为此,我结合多年研究,特就设立监察委员会方案,提出“三强三弱”的思路。

  一是强干弱枝。十八大以前,一直存在“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这是因为,多年来,中央推行集体领导,常委分权,而地方各级党委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乡镇党委书记到县委、市委、省委书记都在不断集权。由此,造成中央权威水位不断下降,而地方权威水位不断上升。这一降一升的水位高差,不仅政令不出中南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倒灌中南海。

  新一届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下大力扭转前些年枝强干弱、尾大不掉的被动局面。多年来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纪检监察机关同样存在枝强干弱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体制不能有实质性改革,于是被动选择了扩大外延的做法。地方各级纪委增加编制、增设机构都侧重于支线而非主线,都偏向于强枝而非强干。这种不能审时度势的做法,形成了干弱枝强的局面。

  要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真正实现强干弱枝。首先,试点省的监察委员会要通过弱枝即减少分散在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专职监察干部来强干,即充实和加强省监察委员会的力量。其次,要通过弱枝即减少或取消乡镇纪委、市级、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纪委(纪检组)的机构、人员来强干,即充实和加强市、县监察委员会的力量。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对强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能既集中兵力,又精兵简政。

  二是强法弱纪。1993年纪委与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由于监察的地位低,仅仅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合署后只好走上扩大外延的做法,既让纪委越来越偏离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定位,也拖累了纪委;另外,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地位,还使纪委越来越难于把纪律挺在前面,去抓早抓小,使纪委的关口不断后移并后撤。通过合署后纪委与监察的合理分工,纪委执纪要强,执法要弱。监察执法要强,执纪要弱。监察委员会主管查处官员违法犯罪,减少并弱化执纪的事,违纪的问题主要归纪委管。

  这样,既体现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纪在法前,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职责,又能够加强监察机关查办违法犯罪案件的力量,增加执法的手段。对违法犯罪问题,监察委员会采用反贪的侦查手段、强制手段、审计的查账手段等,就顺理成章了。如此,既能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又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是强前弱后。首先,一线的办案人员要增加。十八大以来,之所以取得明显的反腐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纪委保证了三分之二的力量在办案一线。今后的监察委员会也要这样,增强一线办案人员的力量,尽量减少和弱化二线及后方兵力的配置。其次,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情报的及时搜集汇总整理。前期情报信息工作做得好,办案的力量才能得到最佳发挥。从而让监督前置,办案紧随,形成反腐的利剑。

  还可借鉴香港廉署等机构配置、职能设置、力量分配的成功经验。香港廉政公署80%的兵力就在执行处,负责一线办案;在情报搜集上也非常重视,比如和媒体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媒体发现了什么问题,它们很快就可以掌握,跟进去分析有没有违法、犯罪情形,怎么去调查应对等。

  三个试点省市的监察体制改革之后,如何“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我以为全覆盖有上中下三策可选择:上策是监察工作全覆盖;中策是监察机构全覆盖;下策是监察人员全覆盖。

  上策,也就是最好的模式,叫监察工作的全覆盖。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监察工作,把所有的监察对象覆盖住。是工作上门、监督上门,而不是机构设门、人员住门。香港廉署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他们是办案力量的全覆盖。

  中策,二流模式,是机构全覆盖。比如在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设一个监察机构,这样,监察干部之间的交流比较方便,职级待遇等具体问题也好解决。但是,“廉价政府”通常是“廉洁政府”的一个基本要因,机构覆盖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违“廉洁政府”的初心。

  下策,最差的模式,则是人员的全覆盖。向各个部门和单位派驻监察人员,但这种做法有违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强敌”的原则。在腐败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将人员分散派驻,难以形成拳头,而且效率很低。过去我们有很多分散驻在各单位的专职纪检监察人员,但能真正发挥作用者寥寥,因此必须把人员整合起来集中使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