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不确定的大跃进

发稿时间:2011-07-01 00:00:00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乔治·玛格纳斯著 董世盼译 文刀校

  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中国还能再次像从耶稣诞生前直到19世纪初那样掌控全球体系吗?在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以及美国和其它他西方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带来的可怕的迟迟不能消退的后果日益显现时,这些沉重的问题更加迫切。同中国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逐步自信形成的对比也很少引起关注。然而全球未来不能一条线的和抛开政治来预测,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采用。中国有一大堆严峻的挑战要应对。

  邓小平1978领导的全方位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之成为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对手,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也是美国主要的债权国,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金融资产,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4。

  按现有形势来看,中国的GDP到2030年将超过美国,甚至可能更早。中国人均收入将从30年前的3700美元增加到13000美元。随着西方国家身陷危机后的经济和政治困局,中国对其邻国及世界体系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有什么因素可能限制未来属于中国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超乎寻常的预测力。但我们应该将线性思维完全抛到电子表格上,试着明白经济和政治进程造成的后果和触发点。相关话题是个相当长的列表,但其中五个凸显出来:

  最快速的老龄化

  首先,人口问题上,中国是个新兴的市场怪人。虽然不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但却是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到2050年,从人口结构主要衡量点看,中国的老龄化比美国严重。从现在起,中国的年轻一代和工人阶层会越来越少,超过65岁的老人人数会飞速上升。 换一种说法,将来会有2.5名工人来供养一名老人,而现在是10名供养一名。

  虽然不是最主要原因,但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结构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造成的后果有经济扩张缓慢,以及男女比例逐渐失衡带来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怀疑中国是否会未富先衰。

  要避免这种结果发生,中国只能快速致富,但是这需要经济增长(包括既得政治利益)的源泉从公司转向消费者,从沿海省份转向内陆和农村地区。

  创新文化

  其次,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信息、低碳、清洁空气和全自动技术方面,中国已经表现不凡。本土"赢家"之一就是百度,其本地化网络搜索引擎用户达到8亿,另一个是阿里巴巴,这家私营电子商务在线零售商并提供云计算服务,而吉利有限公司收购了沃尔沃,还有华为科技,中国最大的网络和电信设备供应商。

  尽管如此,使用和发展现代科技跟文化中深深扎根有创新和创业精神改革是两码事。你当然可以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生产基于屏幕产品、能源产品和加工业行业建立世界领导地位,但是这不能与硅谷相提并论,硅谷是在创新、加工业的财产所有权、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冲突中发展的,不存在等级观念和政治介入。

  权利和法律

  第三,中国的组织和维持推广变革的能力有史以来一直都是它的软肋。或许这跟国家广阔有关。不施加控制来统领一个浩瀚文明要更加困难,有时会更像一个镇压机构,而非一个国家。但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制度和其他共产党从属制度终究会经历来自经济重组这一巨大浪潮的考验。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问题:共产党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给予民众政治、经济权利,在如今的快速现代化经济中,依法治国能否取代凭法治国,同时不会阻挠和扭曲经济发展。

  崩溃危险

  第四,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持续的8%-9%的经济增长上,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十年或更久时间后会因为各种原因慢下来。这些原因包括人口结构转变;过去成就的消耗殆尽,如高文化水平和高入学率;国家旺盛的需求带来的食品、原材料的高价;环境制约;以及迫在眉睫的由宽松汇率、房贷和信用卡政策带来的房地产泡沫风险。这并不是说北京随时面临着经济崩溃,而是说若继续现在的路子,危险必定滋生。

  全球紧张局势

  第五,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的不断崛起已经造成了全球局势紧张。近来当中国的一艘渔船在有领土争议的钓鱼岛附件撞击了一艘日本捕鱼船,日本外交首相考虑我们是否该看一下"中国的本质"了。

  中国限制广泛用于高科技产品的稀土铁矿的出口,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专制,这一行为引起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担忧。印度对北京在亚洲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保持沉默,认为这是它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的海军建设也引起了美国和区域联盟的警惕。它重新兴起了通往中东和亚洲,甚至非洲的商业-政治性质丝绸之路,同殖民相比,这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重要资源。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者的差别很难辨别。

  这些地缘紧张局势会阻碍国际经济的深层次合作和共赢政策的实施。过去两年,日益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后果之一,包括最近的货币战争、资本流动限制和公司保护主义的明目张胆。

  如果发达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但实际上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2国集团),不能扭转这一浪潮,建立一个应对彼此对立利益的良好体系,这将没有赢家。但是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对于达成一致会是致命的一击。

  2012年,中国领导人将要换届,美国选民也面临同样的机会。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债务国,分分和和也罢,都面临这同样严峻的挑战。

【作者乔治·玛格纳斯(George Magnus)系瑞银投资银行驻伦敦资深经济顾问,瑞银投资银行驻伦敦资深经济顾问,原文刊登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的《今日世界》2010年第12期,原文是Uncertain Leap Forward

作者授权中国改革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改革网”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