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马建堂:深刻认识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

发稿时间:2024-04-25 14:10:27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为我们牢牢抓住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产业变革均取得重要进展。包括科技在内,我国国家实力实现整体跃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速期的战略全局,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本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包含科学发现、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激发的环节。科学发现是科学家通过学习、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揭示自然界和人类未知事物的过程,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新的科技和知识创新应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过程,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的应用。产业变革则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稳定可持续地应用于各种产业,并培育和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过程。

  发挥科技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源作用,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遵循科学规律,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加快重组和建构国家科研战略力量,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加快科研活动协同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围绕国家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部署重大科学问题。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并将转化成果不断市场化、产业化。要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以需求引领科学研究,以科技成果应用带动科学研究深化。还要通过连续创新和优化,提高产品良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逐步实现新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重大产业变革,形成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消除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应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切实调动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使命感,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科学、知识、人才的氛围。健全知识、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更好体现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改革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既支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基于科学规律的自由探索,也鼓励他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防止简单地为评职称、发论文而开展研究。

  完善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依据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贡献,合理确定其在科技成果中的产权份额,允许其依据科技贡献分享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并予以一定税收优惠,打消科技工作者在分享成果时的各种顾虑。

  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之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人文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绿色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跃升。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