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网络强国建设

发稿时间:2024-02-05 11:05:41
来源: 《中国网信》杂志作者:王钦敏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出版发行,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肩负起网信工作使命任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树牢理论自信,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建设什么样的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我们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为信息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提出重要理念、回答时代课题,为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比如,旗帜鲜明提出“党管互联网”原则,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得网络者得天下”;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强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提出“尊重网络主权”“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等等。这一重要思想,以新的理论创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光芒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阐释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指引网信事业蓬勃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领航掌舵,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推动网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比如,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政务排名从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等等。实践昭示我们,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凝结着中国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网信领域的具体体现。面向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全面落实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人才要强、国际话语权要强的要求,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信息时代发展优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观照人类前途命运、推进网络空间交流合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互联网有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活力迸发、充满希望的信息时代,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互联网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擘画、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中国积极作为的大国担当,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

  强化战略引领,以信息化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强调“信息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方位、职责使命、路径选择,明确了信息化在我们党的使命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增强“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先行”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一是着眼强动能,着力推进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当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快速发展,围绕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忧患意识,聚焦突出短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大国大市场优势,着力破解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计算、全息显示等战略性、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着力构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网信企业优势,用好“揭榜挂帅”等机制,大力推进协同研发攻关,更好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二是着眼强体系,着力推进网信产业新发展格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要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部署安排,深化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壮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增强数字产业关键环节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鼓励出行、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体育、物流、家政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高质量的数字生活服务市场。

  三是着眼强生态,着力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球信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我们要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产业这个小生态,打通全链条,畅通上下游,加快提升自主能力。要提升整体韧性,持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稳步推进国产化替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要增强内生动力,打通网信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改革网信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推动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整合外部资源,坚持开放合作,灵活运用我国在有关细分领域的优势,深化数字领域务实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外部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是着眼强要素,着力激发数据资源活力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当前,我国数据资源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我们要坚持“一张网、一盘棋”的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治理。要把促进发展摆在首位,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特别是要稳健推进政务公共信息应用开发,建立健全大数据工业应用标准体系,实现全流程的数据集成、开发、利用。要把保障安全作为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厘清数据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责任,依法依规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消除技术歧视、保障个人隐私、防范各类风险,不断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五是着眼强服务,着力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政务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载体。要优化顶层设计,以数字技术服务党政机构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流程优化,统筹部署一体化政务系统建设,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服务水平。要深化服务内容,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公众和企业参与,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范围,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要强化服务效能,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理念思维和技能素养融入履职尽责全过程,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为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等提供高效支撑。

  六是着眼强民生,着力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现在,全球网民超过50亿,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稳居全球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对我们做好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要做强民生保障,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等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服务普及,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细化和普惠化。要消弭“数字鸿沟”,解决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等的问题,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发展,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加快数字设备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建设,更好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生活需求。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深入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创新形式载体,持续开展教育培训、宣传普及,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和创造力。

  夯实发展保障,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必须坚持党管互联网原则,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协同性推进,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本质特征,是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互联网通达亿万群众、连接党心民心,要进一步探索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凝聚共识、集聚力量方面的作用,不断夯实党在网络空间的执政基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科技伦理体系。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极大颠覆人们的现有认知,引发了关于生命健康、个人隐私、道德伦理、人类未来等根本问题的关切。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各类科学研究健康有序开展,赢得全社会关于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坚持防范风险,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互联网“一剑双刃”效应尤为明显。必须把防风险保安全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紧盯新技术前沿,聚焦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实施网络安全重大战略和任务,规划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企业,不断夯实网络安全基础。

  四是坚持依法治网,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要把依法治网摆在网信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化前沿领域立法规划,加强网络基础资源、重要网络系统、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执法工作,深入整治各类网络乱象,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切实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让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