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王一鸣:以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发稿时间:2023-12-25 19:54:33

  【编者按】:12月21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厦门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改革(2023)年会暨地方全面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层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文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的演讲内容。
图片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主要围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就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能和对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新趋势新特征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中速收敛。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供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制造业陆续进入平台期,以及基建投资的空间相对收窄,传统动能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逐步减弱。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由高速向中速收敛。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2%左右。今年基数抬高后,明年要继续实现5%左右增速难度增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应该在5%至5.5%的区间。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和韩国从高速转向中速,经济增速降幅大体在40%左右,我国现在差不多已经达到这个降幅,未来有望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如果把高速转向中速的过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同时伴随着投资收益边际递减,下半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投资的贡献率相应下降。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农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接近尾声,传统产业陆续达峰并进入平台期,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从新旧动能转换看,房地产、基建等传统动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动能正在形成但替代传统动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关系看,稳增长的传统政策边际效益递减,而改革释放新动能有待增强。新旧动能转换中有一条基本线索,就是数字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加之“5G+工业互联网”给制造业赋智、赋能,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组织中心,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是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度提高。随着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递减,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对城镇新增人口的贡献下降,城镇化速率也在放缓,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便如此,到“十五五”末城镇化率依然会达到70%左右。城镇化由过去的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提高城市功能、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将成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大规模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5G的建设,加快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增长极+大通道”将主导区域发展格局。以大都市圈、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将聚集更多的高端要素、人力资本,在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同时也会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四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拐点叠加出现。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和能源效率提高,资源消耗强度、能耗强度、环境排放强度都将持续下降。能源消费增速趋缓,2030⁓2040年有可能达到峰值。可再生能源、风能、光能等大幅增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主要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进入平台期,部分污染物将与经济增长“脱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已经先后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趋缓,到2030年前碳排放总量将可以达峰,但主要污染物叠加进入峰值期将增大资源环境压力。

  二、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新动能。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R&D)投入已经突破3万亿元,强度达到2.54%。近两年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家大,科技进步加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位居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中国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科技领军人才偏少。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科技进步的路径之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这种路径下,技术源头在海外,创新以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创新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这将释放发展新动能。

  二是产业变革新动能。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展开,“新三样”就是缩影。未来需要聚焦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未来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产业变革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动能。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尤为紧迫,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从国际经验看,各国越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对进口中间品就越依赖,随着某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上升,该行业对外依赖度也将呈上升趋势。只有在开放环境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城市转型新动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能级提升为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联动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主要来自生产服务业,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同时,城市转型还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来释放消费潜力。我国有近3亿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缺口18.02个百分点。根据OECD的研究,若这部分人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城市能级提升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拓展新动能。

  四是绿色发展新动能。2023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超过煤电的装机总量,中国新能源装机已占全球的三份之一以上,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新能源投资第一大国,也是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设备主要供应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今年有望超过900万辆,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出口“新三样”。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化石能源已进入技术成熟期,而可再生能源还处在技术发展前期,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幅度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空间还很大。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将带来巨大的增长动力。

  三、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我们讲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延伸。支持领军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融资结构,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迅速发展,要求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是围绕产业变革深化改革。产业变革要求构建新型竞争性市场结构,进一步放宽产业的市场准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企业规模效益边界发生变化,要求鼓励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要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体制创新,形成集群内各个主体的协同机制。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投入,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加强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拓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空间。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用好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数字化链接模式,为产业升级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围绕城市转型深化改革。建立有效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鼓励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拓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发展空间。统筹规划城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耦合联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四是围绕绿色发展深化改革。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加快制定碳市场法律法规,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引入碳配额拍卖机制,逐步提升碳配额拍卖比例,更好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我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交流合作和相互链接。发展绿色金融,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发展。

  谢谢各位!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