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刘少奇1942年在山东的调查研究

发稿时间:2023-07-10 10:51:03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建丰

       在山东抗战最为艰难的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从华中北上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在刘少奇的具体帮助下,山东根据地扭转了战局,赢得了胜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刘少奇深入实际的务实态度、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作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力量,显得弥足珍贵。

  (一)

  刘少奇在这次来山东之前,对山东根据地的工作及当地领导人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等都不陌生,比如长征期间,刘少奇与朱瑞、罗荣桓以及陈光一起行军作战,彼此相互了解。同样,对于山东工作,刘少奇也较为熟悉:1936年他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期间,直接领导了山东省委的重建工作,当时黎玉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刘少奇出任中共北方局书记,指导山东发动抗日武装暴动;1941年1月至3月期间,山东根据地还一度属于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刘少奇时任中原局书记。同时,刘少奇在来山东之前,中共中央在电报中对山东的情况也有说明。

  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山东实际,刘少奇到达山东后,立即埋头搞起了调查研究。他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望、闻、问、切”察看“病情”、查找“病源”。在驻地临沭县,他耐心地与山东根据地的领导同志谈话交流、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敞开心扉听取他们的意见;其中跟他在北方局时期一起工作的老部下、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促膝长谈了整整三天三夜,接着又同八路军一一五师领导人罗荣桓、陈光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同山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谈了一整天,还抽时间听取了时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等人的工作汇报。

  萧华曾回忆说:少奇同志来到山东之后,没有下车伊始,就召集什么会议作指示,下结论,而是一落脚,就分别找罗荣桓、朱瑞、黎玉、陈光同志和我,反复交换意见。其间,刘少奇还查阅了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刊物《斗争生活》和党报《大众日报》等资料,力求全面掌握情况。

  (二)

  在山东,刘少奇尤其注重到乡亲们家里了解情况。据随行人员回忆,刘少奇一进入山东根据地境内,就千方百计地接近群众。他一见农民就问:你们村里有农救会吗?老乡是不是都参加了?农救会开不开会?减租减息减得怎样啦?而且他还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应该找一切机会和老乡交谈,看看党的政策贯彻得怎样,群众的反映如何。

  在驻地临沭县一带,为了切实掌握乡村实际,他不顾敌我斗争的危险,深入到东盘、夏庄、蛟龙以及江苏省赣榆县的大树村(时属山东滨海地区)等地调查研究,主动和根据地农民交朋友,关心群众冷暖。1942年初夏,刘少奇来到临沭县夏庄村调研。为了方便联系群众,刘少奇选择住到了该村一户贫民家里,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与房东同在一个院子。靠刘少奇住的屋子门口有座石磨,身为庄户人的房东习惯在凌晨起来“推磨”(烙煎饼)做饭,而忙于工作的刘少奇又常常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休息,所以经常睡不好觉。于是随行的同志便打算向房东建议改一改“推磨”的时间,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当即阻止身边的同志说:“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刘少奇认为,造成山东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根据地领导班子群众观念薄弱,中共中央号召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好,发动群众投身抗战的工作没有彻底开展起来,还包括党内存在作风不实以及领导机构臃肿等问题。其中,群众运动是山东根据地各方面工作中最薄弱的一项。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山东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进一步端正他们对群众运动的认识,刘少奇专门作了《关于山东工作》以及《群众运动问题》等8个报告,其中在《群众运动问题》的报告中,刘少奇重点提出:“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所以,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他还严肃地指出:“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经过一系列的整风和批评,山东党组织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转变,自觉向党中央“看齐”的意识明显增强。

  (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们党为了团结广大人民共同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减租减息,这是我们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通过调研发现,减租减息只在山东根据地的部分地区实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释放。针对山东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刘少奇明确提出:“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他要求山东全党都要行动起来,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都来抓减租减息,尤其要注重与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联系。之后,中共山东分局颁布了彻底推行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租减息运动在山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工作铺开后,刘少奇和山东根据地的领导同志也纷纷深入到滨海、鲁中等区,下沉到基层掌握情况,推动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有力向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鲁中、滨海、胶东、清河四区减租佃户1.8万余户,减租土地39万亩,减租粮食620万斤,减息款11万余元、增加资款2.3万元(北海币)。

  在刘少奇的指导帮助下,山东根据地党、政、军、群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主动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风气,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根据地老百姓的负担逐步减轻,群众觉悟得到明显提高,乡村政权和农救会、妇救会、识字班等也纷纷建立起来,群众参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了喘息,从切身利益中感到共产党、革命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同时,干部和群众之间、部队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根据地气象为之一新。根据地对敌斗争更加主动、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得以形成。自此,山东抗战逐渐走出被动,根据地迎来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