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理解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

发稿时间:2022-08-31 16:13:5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金文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三农”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内蕴的血脉关系和内在的本质联系。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三农”有着割不断的情感联系。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构成,农民身份的成分占比重很大。即使到了现在,来自农村的农民党员仍是最大的群体。1928年党的六大时农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76.6%,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党员占比接近60%。最新公布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全国9671.2万党员中,农牧渔民有2592.3万人,仍然是占比最大的群体,农民始终是我们党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基础力量。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无法绕开的基本现实,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性支撑因素就是农业农村这个“压舱石”稳住了。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是我们实现大国崛起的根基所在。

中华民族是以农耕文明为本源的民族,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中华民族种五谷、养六畜,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农耕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耕读传家、守望相助等精神特质,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源泉。

从上可以看出,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厚重印记。只有坚持大历史观,从这种血缘血脉关系中追根溯源、找寻答案、理清逻辑,才能清楚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重大问题,也才能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明晰“三农”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

从百年党史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早在1936年,毛泽东就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又通过合作化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制度。党领导农民群众重整山河、改天换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提供了基础支撑。据估计,从1953年到1985年,仅通过统购统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就为国家贡献了约8000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三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党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领导亿万农民解放思想,开启农村改革,探索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稳定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放活农产品流通,催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和优质的要素保障,“三农”为保持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人力资源看,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93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从2.1%增加到62.6%,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占85.6%。从土地资源看,从1987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到1990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建设用地由4.38亿亩增加到5.25亿亩,增加了8700万亩,绝大部分征用的是农村土地。从土地出让收入看,1998年到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15.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23.5%,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8.4%,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聚焦发力,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历史性脱贫,亿万农民同步迈入小康。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农民生活极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过去,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未来,我们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坚强的支撑。从历史方位看,“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全局、全域、全方位的振兴,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从任务要求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坚决守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瞄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方向持续推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浓墨重彩的“三农”华章。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在乱局中促发展、于变局中谋复兴,必须筑牢“三农”这个“压舱石”。从国内发展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必须办好自己的事,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做好稳产保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用中国种子。从国情实际看,我国的数亿农民是我国社会结构金字塔的塔基。如果农村一乱,农民一散,那整个社会就难以稳住。要发挥好农村“蓄水池”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让亿万农民可以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为战胜各种困难险阻提供回旋余地、扩大战略空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征。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农村可腾挪的空间、可投资的领域、可激发的动能巨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蕴含着数亿人口的消费体量、蕴藏着万亿级别的商业市场、蕴育着不可胜数的投资机会。当前,1个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2个农村居民,13个常用耐用消费品中,城镇居民每百人拥有的家用汽车、微波炉、抽油烟机、空调、计算机仍是农村居民的12倍。据测算,“十四五”期间,伴随农民收入的增长,全国农村商品消费总额将达到4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高出15万亿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痛点,释放农村巨量的消费和投资潜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在农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最艰巨最繁重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三农”落下,这是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国家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和思考,学习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汲取一些国家堕入“中等收入陷阱”惨痛教训,尊重城乡发展和乡村演变规律,把握好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作者系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